第928章 迫擊炮(2 / 2)

畢竟大家都不傻,人家土著也知道你楚軍的槍好,可不會傻乎乎跑出來給你當靶子的,都是偷偷摸摸的靠近打冷槍為主,根本不會跑出來跟你打照麵。

這也就是二十三年式火帽擊發槍,采用火帽擊發機構後,全天候擊發率破天荒的達到百分之九十九,隻要不是極端特殊的惡劣情況,那麼都能順利擊發,除了擊發機構的改進外,還改良了槍管的製造工藝,增加了烤藍工藝,其槍管顏色也從以往燧發槍的明亮變成了黑不溜秋的黑色。

預定管內彈倉就是一大重要改進,但是負責改進的河北武器公司卻是直接搞出來了盒式彈倉版本的二五步槍。

不同的是,後世士兵麵臨的威脅更大,所以進行壓製掃射的時候都是隻伸槍,身子卻是躲在掩體後麵。

近衛軍實際上就是陸海空齊全的綜合性兵種,陸軍和海軍有的他們都有,陸海軍沒有的他們還有,隻是規模比較小而已。

針對擊發率低的問題,大楚帝國經過多年研發後,進行了一係列的改進,最後搞出來了十三年式燧發槍,通過一係列的改進,尤其是擊發機構的改進,把全天候擊發率提升到了百分之八十。

楚軍在海外地區的部署和作戰,其實絕大部分時候也是這種治安作戰,逼得楚軍不斷的搞火炮輕量化,步槍連發,儘可能的提升小規模部隊的戰鬥能力。

這個過程裡,軍方已經搞出來了十七型後裝線膛步槍,因為采用的是紙殼整裝子彈,漏氣非常嚴重,測試裝備中甚至導致了多名士兵被漏氣所傷而失明,一線士兵們對這種步槍非常抵觸,一些擬定裝備這種步槍的部隊甚至拒絕,裝備發過去了人家也不用,而是繼續用老式的火帽擊發槍!

拿著長矛打掃戰場和拿著連發步槍打掃戰場,區彆其實不大……都沒啥卵用!

十八型步槍是長度一米二八,重四點五二公斤;十九型步槍是一米二五,重四點四七公斤;二五步槍則是一米二六,重四點四六公斤。(標準步兵版)

長槍管,大口徑,這不僅僅讓步槍更重,而且後坐力也大。

這玩意,能不能殺敵是個未知數,但是殺傷自己人是肯定的!

二十年式火帽擊發槍之後,大楚帝國在數年後,也就是二十八年研發成功了十六型前裝線膛步槍,這玩意倒是真正意義上的過渡武器了。

就算材料差一些,但多大點事啊,把炮管造厚一些就行了,頂多重量重一些,但是用是肯定能用的。

一旦有任何意外,近衛軍就能夠在應天府這個大本營裡緊急征召退伍動員兵,一個月內就能夠把兵力擴充到現有兵力的三倍以上……簡單來說,一個師變成三個師!

而且擴充後的近衛軍裝備使用的武器也是現役新式武器。

士兵們想要使用這種武器,得有一個比較好的身體才行,不然打幾槍這肩膀就得酸痛了。

以往的多次武器更新換代都差不多!

統一戰爭時期,楚軍最開始使用的是元年式火繩槍以及長矛作為單兵武器的,但是軍方認為這樣優勢不大,步兵火力不夠,所以搞出來了燧發槍,也就是二年式燧發槍,利用二年式燧發槍開創了線列步兵戰術。

采用彈夾裝填的話非常的方便快速,如此可以有效的縮短火力間隙的時間,增加持續火力。

承順三十九年的時候,在繼三十四年式七十毫米步兵炮之後,海外地區的一線部隊提出來,他們迫切的需要一款能夠在複雜地形裡快速部署的輕型炮兵火力,火炮必須要輕,成本也要低,因為這玩意需要直接部署到連甚至排級。

火帽的研發成功,意味著擁有了子彈底火技術,所以有了紙殼子彈,而紙殼子彈不好用後,又順勢搞出來了全金屬子彈。

這一個過程,也是大楚帝國內部比較常見的武器更新換代的動機和原因,一方麵是技術的持續進步能夠搞出來更好的武器裝備,另外一方麵也是軍隊的持續作戰不斷根據戰場上的變化,提出來更多的武器要求。

陸軍裡還有相當多一部分的二三線部隊還在用老舊的前裝線膛步槍甚至火帽擊發槍呢。

至於陸軍那邊要求的小口徑連發步槍,雖然更好,但是那不還沒搞出來嘛,沒搞出來的東西說的再好聽也沒用啊。

嗯,近衛軍八萬多兵力裡,可不僅僅隻有步兵和炮兵等傳統兵種,還有相當大規模的騎兵,甚至還有近衛軍艦隊……所以近衛軍裡也有水兵的。

陸軍那麼多人,現在都還沒有完成後裝線膛步槍的全麵換裝,哪怕現在開始裝備二五步槍了也不可能淘汰十八型步槍的。

陸軍方麵是想要把全軍正規軍都完成後裝線膛化的,可惜軍隊規模太大,而軍費也有限,同時很多一些看似舊式的步槍,比如後麵生產的二十三年式最後改進型的以及十六型前裝步槍也沒用幾年,總不能直接就扔了不是。

再過來就是十八型步槍了,這可以說是一款劃時代的產物,研發時間可以追溯到二十年代初,也就是火帽剛研發成功的時候。

不過早期的二年式燧發槍性能上還存在諸多缺陷,一線士兵們對這種燧發槍的低擊發率有很多的意見……畢竟隻有百分之七十多的全天候擊發率不夠用,平日天氣好還沒什麼,但是在稍微刮風下點小雨的話,二年式燧發槍的擊發率就會急劇下降。

所以這種換裝速度看似大,但是依舊要持續很多年。

因為線膛技術成熟之後,後裝線膛步槍也就能夠搞出來了,所以十六型前裝線膛步槍隻生產了兩年,累計生產了大約十萬支,主要裝備近衛軍後就退居二線。

很多時候,現實發展都和陸軍想要的不一樣……

其產能攀升的也非常快,等到承順三十九年的時候,各子型號已經累計生產一百四十萬支,不過依舊沒能完成陸軍的全麵換裝。

二十年式火帽擊發槍,從承順二十三年開始生產,一直生產到了承順三十一年足足八年時間,累計量產超過兩百萬支,一款本身定位於過渡武器的火帽擊發槍,硬生生的變成了新一代的主力單兵武器,全麵配屬陸軍各部隊以及海軍還有近衛軍,武裝稅警等,和之前的二十一年式火帽擊發槍,構成了大楚帝國的火帽擊發槍時代。

最終搞出來了十八型步槍,一款采用旋轉後拉機前段閉鎖,發射全金屬子彈的單發後裝線膛步槍,從三十年研發出原型槍,三十一年小規模生產,三十二年開始大規模批量生產裝備,並參與了中南半島一係列戰役,表現的相當出色。

同時使用標準11毫米子彈的時候,也沒有發現什麼太大的問題,畢竟整體的槍機乃至槍管等核心結構,其實還是沿用的十八型步槍,變化並不大的,而且通過膛線調整,還解決了十八型步槍槍管容易掛鉛的問題。

這說的是和平時期常規產量,平常時候武器的產量其實都不算太大,因為需要維持生產線,軍方也不可能一次性拿出太多錢來進行全麵換裝,軍方一年一年給錢采購裝備,一年一年的進行換裝,像步槍這種動不動就一兩百萬支的武器裝備,換裝時間可能會持續十年以上。

近衛軍那邊對二五步槍很滿意,並已經決定用二五步槍全麵取代十八型步槍……

聽聞湖廣武器公司的正在研發中的二四步槍,射速更快……測試中使用八毫米子彈的八發彈匣,經過訓練的熟練射手能夠在八秒內全部打出去……

順帶一提,二十三年式火帽擊發槍,這玩意在陸軍之前的定位裡其實也是過渡武器……那個時候陸軍念念不忘的是前裝線膛步槍,並且當初就很樂觀的認為前裝線膛步槍的技術能夠在承順二十五年左右就成熟,然後頂多二十七年左右就大規模批量裝備。

這些戰場上的變化以及延伸出來的細節需求,也是促使楚軍方麵迫切的需要裝備連發步槍的緣故,這射速太低,火力薄弱就壓製不了零星戰鬥裡的敵人。

給己方爭取進行戰術調整的時間,順勢撤離或進行追擊包圍殲滅敵人等。

因為很多時候,除了正麵戰鬥外……很多日常時候的實際小規模戰鬥裡,其實步兵們的射擊並沒有什麼明確目標的……他們不知道,或者看不見敵人。

而生產成本上也沒有增加多少,采購價格略有增加,但是增加的不多。

而當代楚軍的士兵,則是因為麵臨的威脅不算大,所以會更加從容的站著或半跪或趴在掩體上,對著大概方位進行瞄準射擊……反正你也打不中我!

壓製過程裡,如果楚軍出動的步兵規模比較大,配有步兵炮的話,楚軍的步兵還會快速部署70毫米步兵炮,對著敵人方位進行炮轟……

也就是現役裝備一萬支新步槍的話,就會同步儲備兩萬支新步槍,作為緊急擴充兵力的戰備物資。

對於楚國而言,其實迫擊炮的技術重點在於炮彈……而不是炮本身!

近衛軍一向來都是維持了短時間內緊急擴軍的構架以及能力,包括現役指揮結構以及武器裝備的儲備上,都是按照三倍兵力進行配置的。

儘管這一款步槍使用的還是十一毫米子彈,但是在羅誌學看來依舊是一款劃時代的可靠武器,足以改變戰爭形態的好東西。

而一係列的裝備乃至實戰測試中,效果非常好,至少近衛軍那邊是非常滿意的。

很快,河北武器公司隻用了一個月就對天津槍械廠的幾條十八型生產線進行改進,並生產出來了第一批次的三千支二五步槍,分彆交付給近衛軍以及陸軍。

二五步槍,不出意外的話估計也能量產上百萬甚至更多,和十八型步槍一起對陸軍進行全麵的更新換代,徹底完成後裝線膛化。

其中有一批幾百支還被送到了印度戰場,交給了當地駐防的一個步兵營進行換裝使用,直接進行實戰測試。

因為羅誌學前世裡所看到過的諸多槍械的圖片,除了一些老古董沒有下凸的彈匣外,其他的都有彈匣,哪怕是二戰裡的一些改進後的步槍,為了多裝子彈也是有下凸的內置彈匣。

這十年過程裡,有時候還會出現更新式的步槍進而裝備更新式的步槍。

如今陸軍需要的是一種重量更輕,機動更好,展開速度更快,有步兵直接攜帶,裝備連排一級,並能夠在複雜地形裡使用的輕型火炮。

麵對這種需求,羅誌學就知道,要麼是小口徑迫擊炮,要麼槍榴彈,火箭筒其實也行……嗯,彆說擲彈筒,那玩意雖然奇奇怪怪的,但本質也是個迫擊炮。

隻是不管是迫擊炮還是槍榴彈乃至火箭筒,想要搞出來都不容易啊……而且搞出來了不算,還得考慮成本問題,包括火炮本身的成本以及後續使用成本。

畢竟這玩意擬定是大規模裝備的步兵支援武器,不能太貴的!</div css=tentadv>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