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承順四十一年鋪開電報線路的大規模建設,但是電報線等主要零部件的產能卻是跟不上,為此大楚帝國的工業界也同步跟上了相關產能的建設。
首當其衝的乃是電報機的生生產,在這之前大楚帝國裡實際是沒有電報生產廠家的,之前試驗的電報機,都是皇家理工學院電磁學院裡的師生們手工敲出來的!
而大規模建設並應用的情況下,自然不可能和以往一樣繼續采用實驗室手工生產,為此經過工業部的牽頭,大楚帝國應天機電公司以及鬆江電氣公司、徐州電氣公司都獲得了電報機的專利全麵授權,得以在現有電報機的基礎上進行授權生產,並進行技術改進。
值得注意的是,這三家電氣公司雖然都是官辦企業,而且都是工業部下屬企業,但是之前規模都很小,之前都是那些工業部直屬大型企業的子公司。
他們之前也不是生產電報機,而是生產科研、科普用的手搖發電機、電動機、化學電池等設備,因為目前的技術儲備依舊很不足,材料等基礎領域還不夠,他們生產的這些發電機和電動機、電池這些東西都不算太好,而且還死貴死貴的。
多年來都是半死不活的,屬於小眾中的小眾產業,因此產量極為有限,規模也很小。
不過在電報線路大規模推廣建設的背景下,這三家電氣公司也迅速迎來春天,資金和技術人員,建設生產線所需要的設備以及廠房全都蜂擁而來。
這三家企業雖然之前半死不活的,但是他們都是工業部下屬企業啊,他們自己沒錢,但是他們的上級總公司有錢啊。
鬆江電氣公司,上級公司乃是鬆江精密機械公司,而鬆江精密機械公司的上頭,則是江南機械公司,工業部直屬的十多家超大型綜合機械製造類企業之一。
為了完成任務,也是為了搶占電氣化的市場,江南機械公司這家總公司,直接向鬆江電氣公司注入重資,並從旗下二十多家子公司裡抽調了上百名各領域裡的工程師充入其中。
在上級總公司的大力支持下,鬆江電氣公司用了僅僅一個月時間,就根據皇家理工學院的技術資料,成功的生產出來了第一台有線電報樣機。
這個樣機,可不是什麼大量高級工程師手工打造的玩具或實驗產品,而是采用普通技術人員,機械設備,在生產線裡生產出來的。
也就是說,這不僅僅是一台樣機,更是一台工業量產的樣機,其實際意義可不小。
樣機搞出來後,他們進行了密集測試,樣機的性能表現很不錯,邀請了郵政總局旗下新設立的電報公司的人來測試,獲得了非常良好的效果。
電報公司的人當場就下了足足一百台的訂單,準備用於前期建設裡的各電報房。
鬆江電氣公司先拿下了一城,其他兩家公司也不甘落於人後,也在抽調資金和人力進行技術攻關,想要獲得電報公司的訂單。
而這三家電氣化公司的相互競爭,將會有效的加速電報機的技術研發,讓電報公司能夠獲得性能更加優良,價格更加便宜的電報機。
讓若乾企業進行良性競爭,這一直都是大楚帝國裡高層進行新產業布局時候的手段之一。
當年的高壓蒸汽機領域就是這麼乾的,直接結果就是弄出來了三大蒸汽機廠商,彼此相互競爭,這二十年來三大蒸汽廠商打的狗腦子都出來了……而這種情況下,大楚帝國帝國得到了什麼好處?
往小了說,鐵路網建設裡獲得了廉價而充足的火車頭,海軍獲得了便宜而性能好的艦載蒸汽機。
往大了說,那就是有效的推動了整個大楚帝國的工業化進程!
量少而昂貴的蒸汽機,對於一個龐大的工業體係而言可沒什麼實際用處!
對於大楚帝國這樣體量的工業化國家而言,幾百幾千台蒸汽機可以說沒啥太大的用處,因為帝國需要的各種蒸汽機是數十上百萬的!
火車領域裡用到的蒸汽機火車頭數量都是好幾萬呢……而船舶領域裡用到的蒸汽機更多,這年頭的大楚帝國不管是遠洋大海船,還是近海小船,又或者是內河小船,都會安裝蒸汽機。
這數量可多了去!
每天,都會有數量龐大的蒸汽機,驅動著火車,輪船行駛在大楚帝國的龐大疆域以及海外!
而交通領域裡所用到的蒸汽機,其實還是小頭!
實際上使用蒸汽機更多的是工業生產領域……無數的工廠裡都會使用蒸汽機作為動力來源,其使用量是極其龐大的。
哪怕是非交通運輸,工業生產的服務類行業裡,都陸續開始使用蒸汽機了。
其中最為典型的當屬升降機以及製冷設備……最近這些年來是應用於高樓的升降機,可不是和後來那樣使用電力,而是使用蒸汽機為動力的,同樣的製冷設備也是如此,其動力來源也是蒸汽機。
此外集中供熱設備也會用到蒸汽機以驅動熱水進行循環供熱。
所以在當代的大楚帝國的那些高樓裡,你都可以看見蒸汽機的!
各行各業使用的蒸汽機,那數量可多了去。
而如此龐大的蒸汽機應用,是建立在什麼基礎上的?
是建立在龐大的蒸汽機產量以及相對低廉的價格上的。
而龐大的產量和低廉的價格又是建立在什麼基礎上的?是建立在多家蒸汽機廠商的相互競爭之上的。
沒有三大蒸汽機廠商的相互競爭,是不可能在短短二十年裡,就把蒸汽機從最原始的單缸機發展到現在的三脹機的,鍋爐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發展到現在的小水管鍋爐形態。
價格,更是不可能低到現在的程度。
同樣的情況其實還出現在其他諸多行業,大楚帝國的高層一直以來都很喜歡搞新型行業的良性競爭。
尤其是想要大規模快速推廣某一產業的時候。
現在的電報行業也是如此,不僅僅電報機有三大廠商,電池也有幾個廠家,電線更不例外。
畢竟光靠銅陵特種材料公司一家,是很難供應未來龐大電線消耗量的,而沒有競爭者更是難以有效的降低價格,提高性能。
因此工業部方麵也扶持了其他企業進軍電線行業。
不過作為先行者,銅陵特種材料公司依舊有著極大的優勢,畢竟他們之前就有不少的技術儲備,在導線絕緣領域裡研究還是比較深入的,已經開始使用橡膠絕緣了。
作為目前唯一的電線供應商,他們獲得了郵政總局下屬電報公司的海量電線訂單。
為了滿足市場的需求,更是為了完成協助郵政總局完成電報線路的建設這項政治任務,銅陵特種材料公司作為工業部所屬的企業,自然也是迅速跟進。
不僅僅在原有的廠房裡臨時加設機器設備,加班加點開始大規模生產,還緊急租用了新廠房,購置了大量設備,用於建設一個大型的專業電線生產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