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六十七章 線膛槍泄露案(1 / 2)

當時間順利進入到承順四十三年後,大楚帝國內部的發展穩定而持續,受益於歐洲市場,西亞市場的開放,大量的大楚帝國工業商品持續不斷的湧入西亞和歐洲地區。

這些工業商品的大量出口,也一定程度上帶動了大楚帝國國內的工商業發展,當然了,帶動的幅度並不大,畢竟歐洲以及西亞地區一共也就一億多人口而已,而且這些人口基礎雖然不小,然而消費能力卻是不咋地,因此市場規模並不算大。

大楚帝國工商業的發展,尤其是製造業的發展更多的還是依靠內部的龐大的需求。

海內外六億多人口的大楚帝國,不僅僅工業商品出產國,同時也是最大的工業商品消費市場。

以核心的鋼鐵,煤炭這兩項大宗商品的消費來說,首先是大楚帝國持續不斷的大規模鐵路建設,輪船建造,城市化建設,每一年都會吞噬海量的鋼材產品。

然後是居民做飯取暖生活用煤、工業生產蒸汽機裡所需要的工業燃煤,煉鋼所需要的煤炭,輪船以及火車的動力燃煤,這三大項並且的需求是極其海量的,並且需求還越來越大。

受到巨大的需求刺激,大楚帝國的鋼鐵以及煤炭產業,每年都保持著比較高的速度增長。

而相對應的出口市場,包括大楚帝國控製施行統治的殖民地,土著控製的經濟殖民地等地市場,其需求的鋼鐵和煤炭是極少的。

大楚帝國的工業商品在這些殖民地的出口。主要還是集中在一些國防產品以及民用的農業,手工業生產工具,生活消費品為主。

如滑膛武器裝備,彈藥,冷兵器,軍用帳篷,被服,醫療用品。

如鐵製農具,工具,廚具等。

如棉織品,毛織品,絲織品,橡膠製品,家具,紙張,罐頭、食鹽、味精等等。

還有茶葉、咖啡、可可、香料、糖等傳統經濟農作物的加工產品。

同時大楚帝國也從歐洲,西亞等地區裡進口小麥、皮毛、羊毛、棉花、冷凍肉食以及各類初級經濟作物,礦產等。

看似大楚帝國的進出口貿易種類比較多,但實際上受限於當地產出以及消費能力,進出口的數額並不算太大。

至少和帝國本土的內部經濟對比起來,撐死了也就那麼幾個百分點而已。

當代的大楚帝國的經濟體係,和曆史上,以及原時空裡的任何一個工業國家都不一樣。

大楚帝國的經濟體係,嚴格上來說是一種內循環經濟體係……雖然有殖民地,但是殖民地所貢獻的經濟比重非常小,影響不了帝國經濟的大局。

誇張一點說,那怕是瞬間失去了所有殖民地,其實對大楚帝國的經濟也沒啥太大的影響。

因為大楚帝國是一個橫跨亞洲,歐洲,非洲,美洲以及大洋洲的全球性帝國,自身的本土以及海外直轄領地就擁有豐富的各種資源,可以出產幾乎所有的各種經濟農作物,礦產品,同時大楚帝國人的內部消費能力非常強悍。

不客氣的說,帝國根本不需要什麼殖民地一樣能夠過得很好。

當然了,沒有雖然也能過得不錯,但是有大量殖民地的話,那麼就能過的更好,並且現在的大片印度,非洲,西亞,歐洲的殖民地還處於出擊開發狀態,並沒有很好的融入到大楚帝國的經濟循環體係裡。

大楚帝國方麵一直都是通過軍事以及經濟引導等諸多手段,不斷的推動諸多的殖民地融入到帝國的經濟體係裡來。

這種所謂的引導,就是根據當地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或資源,施行單一農畜牧經濟體係。

如果一片地方適合種植劍麻,那就全部都種上劍麻……如果一片土地適合種植棉花,那麼就全都種上棉花,如果一片地方適合種植咖啡,那麼就全部種植咖啡……

以此來擴大各種經濟農作物的供應,同時這種單一經濟模式還有另外一大好處,那就是可以更好的控製殖民地的經濟,確保大楚帝國可以廉價的獲得這些經濟農作物。

這種單一經濟模式,當你身在大楚帝國經濟體係之內的時候,沒什麼問題,畢竟大楚帝國的各類物資是全球流通的,你一個國家都種植棉花了,那麼賣出去棉花後就可以購買其他地方運輸過來的糧食,布匹以及其他生活物資。

但是一旦脫離大楚帝國的經濟體係,比如說有一天殖民地搞獨立了,大楚帝國什麼都不用做,隻需要進行經濟封鎖,不讓其他物資包括糧食進來,那麼殖民地裡的土著們自己就得餓死。

而且這種單一經濟模式會有著非常強悍的延續性,當一個地方的農民習慣了種植某一種經濟農作物,比如說種棉花,連續種植了幾代人上百年後,一百年後你讓他改種小麥,他都不會種了……

如果再采取一定的定價措施,比如讓當地種植棉花的收益略微高於重視糧食的話,那麼農民自己都會主動選擇種植棉花,這樣一來,整個殖民地的哪怕是一百年,兩百年後真正獨立了,實際上也無法擺脫大楚帝國的經濟體係。

這種情況在原時空裡的非洲表現的非常明顯,大量非洲國家哪怕獨立了,但是在經濟上依舊深受前宗主國的控製,而頭鐵不受控製,想要玩什麼獨立自主,又找不到新大腿抱的話,連糧食問題都無法保障,很容易就大麵積發生饑荒。

不是當地農民不想種植糧食,而是他們沒有土地種植糧食,或者是有土地了,但是不會種植糧食,又或者是會種植糧食,但是種植糧食的收益比不上種植經濟農作物,當地農民寧願種植經濟農作物也不種糧食。

這些都是殖民地單一經濟模式的後遺症。

當然,以前的殖民者歐洲人並沒有這麼多心思,畢竟他們一百幾年前的時候也不會想到自己會失去這些殖民地,也不會在一百多年前就考慮著如何利用經濟體係來掌控這些殖民地。

之所以會弄成這樣,純粹就是當時歐洲以及其他市場,對各類經濟農作物的需求量極為龐大,而這些殖民地裡的殖民者農場主們,會根據市場需求選擇種植橡膠,劍麻,可可,咖啡,茶葉等各種經濟農作物,並且大規模單一農作物種植,更有利於提升產量,形成規範化的種植計劃,乃至市場博弈能力。

這久而久之,就導致了很多非洲國家的經濟模式往往是非常單一。

在非洲獨立浪潮到來之後,當地人獨立後就發現,自己國家種植的大量經濟農作物不能吃不能穿……隻能出口到歐美市場上,但是伱都玩獨立,而且還把當地的殖民者後代乾掉了,今後啥事都得靠自己了,這經濟農作物想要在國際市場上賣出一個好價格,那可不容易……

出口賺不到錢,沒有外彙也就無法購置設備進行工業化,甚至連糧食都買不起,再加上獨立後人口爆炸式增長,很容易就陷入饑荒,饑荒又導致各種動蕩……

局勢動蕩,軍閥的出現都是有前提的,其他什麼都是扯淡,吃不飽飯都是一切動蕩的原因。

隻是越動蕩也就越吃不飽飯,進而惡性循環……如此情況下除非出現什麼強力人物抗住外部乾涉,強行扭轉當地局勢,不然是無法打破這種惡性循環的。

這也是為什麼二戰前後,非洲地區看著都挺不錯的,農產品出口量極大,當地殖民者小日子過得很好。

等到五六十年代開始非洲各國相繼獨立後,有一部分非洲國家一開始日子也能過得不錯,然後越往後越糟糕的緣故。

這背後可不僅僅是大國的各種挑撥乾涉,更重要的還是殖民時代遺留下來的單一經濟體係。

而想要改變,是很難很難的。

所以非洲地區為什麼貧困,理由不在於土地貧瘠,也不在乎當地人懶惰。

土地貧瘠?少數地方的確如此,但是相當多地方,尤其是進入現代社會後,非洲很多地方都是可以大規模開發的良田,可耕地資源相當多,如中非那一片土地相當不錯的,六十年代的中非聯邦時期年年豐收,糧食大量出口呢。

而人懶惰的話……任何一個族群都不可能是廣泛懶惰的,大多還是勤奮工作生活的,隻有少數人才是懶惰的。

當你看見一大群青壯都在曬太陽發呆的時候,也許不是他們懶惰,而是沒有工作的機會!

找不到工作,也沒有自己的土地可以種,甚至連打零工的機會都沒有……想要努力都沒有機會。

這一點,或許可以看一看紀錄片奧德彪,充分體現一個非洲底層勞動民眾的現狀,一句評論可以形容:拉上香蕉無法刹車,放下香蕉無法生活。

但如此努力的他,生活依舊貧困。

原因很多,但是源頭很簡單,大部分都是因為殖民時期遺留下來的的那一經濟體係——那破地方隻種植香蕉。

你能想象一整個國家的大部分耕地,都種植香蕉嗎?

那地方就是如此。

而大楚帝國在歐洲以及印度還有非洲地區,推行的就是這種單一經濟體係。

當然了,這並不是楚國人壞,故意這麼乾然後等著一百幾十年後依靠經濟體係來控製這些殖民地……沒那必要。

楚國人之所以這麼做,隻是很單純的想要獲得更多更廉價的經濟農作物,沒那麼多彎彎繞繞。

海外殖民嘛,很多時候都是具有高度一致性的,不會因為殖民者是楚國人,是歐洲人就會出現什麼太大的區彆。

海外殖民目前給楚國人帶來的經濟發展動力還不算大,但是繼續推動下來,過上一些年就會出現改變,這些殖民地好歹也是幾億人口呢,搞好了是能夠給楚國帶來極大的經濟增長動力的。

不過在推動這些殖民地種植經濟農作物,搞畜牧業的同時,大楚帝國也繼續嚴格的執行工業技術封鎖計劃,避免這些殖民地自主搞工業,然後某一天就弄出來什麼線膛槍炮了。

很多年前,大楚帝國就以國防安全為名,製定了一係列禁製出口產品名單,包括糧食,先進武器裝備,可以製造武器的設備等等。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