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線之外,楚軍還在南線組織了大規模的兵力,其主要的集結地印度地區的卡拉奇地區。
這是大楚帝國早年占據的一個殖民地港口,經過多年開發經營後,已經變成了一個行政領地,控製著周邊大片土地,通過這片行政領地,然後再以印度河為運輸通道,大楚帝國就可以很好的完成對這一片地區的經濟殖民。
因此卡拉奇,也是大楚帝國維持在印度半島西北部地區的戰略支撐點,以往就駐防有比較多的軍隊。
這一次對波斯動手,帝國又臨時從印度半島抽調了部分兵力,其中包括仆從軍印度軍團。
然後這些兵力從卡拉奇往西前進,最終前往臨近波斯的邊境地區,此時在這一方向參與對波斯作戰的兵力有第十九師、第一百三十一師、印度軍團第十一師、第十二師。
其中的第十九師乃是特地從孟買地區調過來的甲等戰備部隊,乃是絕對的精銳主力……這一次來打波斯,倒不是說上級覺得波斯太強,非要弄一個甲等師來坐鎮。
而是第十九師那邊求戰心切……他們調到印度駐防已經有兩年之久了,但是卻沒有參與任何的大規模戰事……這沒有打仗就沒有軍功,沒有軍功就沒有晉升啊。
所以在帝國決定對波斯王朝發動戰爭後,第十九師那邊就上下奔走,最終成功的說服了上頭讓他們去參戰。
這已經是最後一個還沒有對帝國臣服的土著獨立國家了,再不打,以後就沒這機會了……
除了第十九師外,第一百三十一師倒是很正常,這是一個丙等守備師,長期駐防卡拉奇地區。
而兩個印度軍團仆從軍師也沒啥特殊的,就是來當炮灰,乾苦活臟活的。
南北兩條線將會同時發起進攻,為此成立了波斯遠征軍司令部,司令由駐防印度的第九集團軍副司令徐炳權陸軍中將調任,同時徐炳權中將也將會擔任波斯遠征軍南線指揮官。
副司令則由第二十八軍軍長徐樂山中將擔任。
這個第二十八軍,其實也是帝國陸軍在中亞地區裡的主要野戰兵力,隸屬於第二集團軍,主要駐防在中亞。
大楚帝國的軍事組織構架,其實已經很多年都沒有變過了,儘管武器裝備進行過更新換代,部隊的作戰編製也在變來變去,但是整體的組織構架其實變化不大。
最高層的軍事組織,乃是軍務院,軍務院實際上也隻是一個虛設機構,實際上並不存在這麼一個軍務院的機構……隻是有軍務大臣這麼個差遣而已。
軍務院、軍務大臣,實際上和參務院、參務大臣的性質差不多,都是虛設機構以及非正式差遣。
隻是時間久了後,人們就自然而然的把軍務大臣也當成一個職務,把軍務院也當成一個機構而已,但實際上不存在軍務院這麼一個機構。
所以更準確的說,大楚帝國的最高軍事機構,是羅誌學親自領導主持,軍務大臣們參與,最後形成決議的軍務會議。
但是必須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決議並不是以軍務院的名義下發,而是大政策,以聖旨的方式下發,如果是涉及到各軍事部門的決議,則是以軍事機構,如參謀部進行下發。
這個也和參務院裡的所有決議,最終也是以各種聖旨或各部下發一樣。
軍務院,參務院,到目前為止依舊不是正規的機構,連公章都沒有……也沒辦法直接下達各種命令。
所以,這兩個機構並不存在,也沒什麼實際權力,有權力的是裡頭的參務大臣和軍務大臣們。
參務大臣先不去說,軍務大臣的話,一般由實職權重軍務部門一把手擔任,如陸軍參謀部部長,軍政部部長,後勤部部長,軍械部部長,海軍各部部長,然後是近衛軍總參謀長,近衛軍總軍政官,最後還有一個最近幾年新設立的聯合後勤司令等人擔任。
通過這些軍務大臣的名頭,基本也就可以看的出來,目前的大楚帝國實施的依舊是傳統的兵種製度,雖然設立了聯合後勤司令部,但是聯合後勤司令部的職權主要還是以協調各軍種的後勤為主,而不是說直接安排組織各軍種的後勤事宜。
陸軍這邊,在各部之下,設各集團軍司令部,如今帝國的陸軍集團軍,在原有的八個集團軍的基礎上,增設了幾個,目前一共有十三個,其中第一到第八集團軍,都是屬於本土直轄領地的駐防部隊。
第一集團軍目前在東歐,司令部暫時在鐵路線最西端的伏爾城,即阿斯特拉罕,兵力比較強悍。
第二集團軍則是在後頭的中亞,西域以及西伯利亞西部等地區,司令部轉移到了土耳城,算是第一集團軍的預備隊,兵力一般般。
第三集團軍,司令部在天津,主要負責華北,東北,包括東西伯利亞地區等地區,兵力很薄弱。
第四集團軍,司令部在昆明,負責西南地區,包括四川,青康,後來則是也負責雲貴以及緬甸,孟加拉地區。
第五集團軍,司令部在廣州,在華南,目前主要負責兩廣,南洋半島裡的越南,暹羅地區,但是不包括馬來半島。
第六集團軍,司令部在金陵城,則是在江南一片,同時扶桑地區也屬於他們的防區。
第七集團軍,司令部在鄭州,負責中原地區,基本不對外作戰,屬於戰略預備類型的防區,但因為地理位置緊要,屬於鐵路的交通樞紐,其實際精銳兵力不少。
第八集團軍,司令部在新加坡,則是負責南洋地區,包括馬來半島,東印度群島,婆羅洲,呂宋群島乃至澳洲等等。
第九集團軍,司令部在錫蘭島科倫坡,則是負責印度半島,錫蘭島的防務,同時也負責波斯灣,紅海沿岸地區的防務。
第十集團軍,司令部在北美金山城,負責北美地區的防務。
第十一集團軍,司令部在南美的多爾城瓜亞基爾,負責南美地區的防務。
第十二集團軍,司令部在非洲南非城,負責非洲地區,主要是非洲中部以及南部地區,西部非洲的防務。
最後則是第十三集團軍,今年才剛成立,統籌負責歐洲地區戰事,但是不包括東歐平原這片擬定為本土直轄領地的區域,司令部設立在西班牙加的斯。
目前的十三個集團軍,乃是大楚帝國用來掌控全球的重要戰略力量……不過從構架上來看,這種集團軍承擔的更多是行政管理,戰略規劃等職能,而不是作戰指揮的職能……範圍太大,距離太遠,集團軍司令部實際上也沒辦法指揮旗下各部隊……
等你集團軍司令部的作戰命令,曆儘千山萬水,好幾個月後傳到前線,人家前線都打完了,甚至戰爭都結束了……
實際上承擔各種作戰指揮職能的乃是各種名目的派遣軍,遠征軍。
比如現在的波斯遠征軍,之前的歐洲遠征軍,非洲派遣軍,印度派遣軍等等……
這些臨時設立的派遣軍,遠征軍,或者是固定編製的數字番號的各軍,如二十八軍,二十四軍等,才是大楚帝國陸軍和各國土著進行作戰的主要指揮係統。
波斯遠征軍,就是在這種體係下的所新設立的軍事指揮機構的,而不出意外的話,這個波斯遠征軍將會在戰爭結束後,就地轉為一個固定野戰軍,成為長期駐防波斯,應對奧斯曼帝國的一個野戰軍,轄有兩三個師。
而上述這些都是野戰軍,除了野戰軍外,大楚帝國其實還有數量更加龐大的丙等守備部隊以及民兵,以及管轄這些丙等守備部隊,民兵的各守備司令部。
而實際擴張過程裡,楚軍對外擴張的時候,正是這些守備部隊以及民兵和當地土著頻繁的進行低烈度的戰鬥……所以雖然這些地方守備部隊以及民兵因為裝備落後,訓練缺乏,導致戰鬥力不太行……
但是即便如此,他們依舊是大楚帝國軍事體係裡不可或缺,甚至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這一次針對波斯的作戰,就有地方守備部隊參與,其中就有來自兩河省守備司令部下屬布拉罕守備區的第一三二七邊防團。
雖然這個1327邊防團隻是一個輕步兵團,而且也不滿編,全團人數隻有一千八百多人,但是自從殺入波斯境內後,也就遇神殺神,遇佛殺佛,一路打的那些部落抵抗武裝落花流水。
這是因為,這個邊防團雖然隻是個三線兵力,但是依舊裝備了一線部隊換裝下來的十八型步槍這種後裝線膛步槍,而且又得到了兩門舊式的七十毫米步兵炮作為火力支援。
打一群還在使用冷兵器以及少量火繩槍的部落武裝,那簡直不要太輕鬆!
還在使用二手貨十八型步槍的邊防團都能打的這麼順暢,而裝備了第二十五型連發步槍的三個主力師就更不用說了。
所過之處,乾預抵抗的波斯人全都被打的儘數崩潰。
第十九師那邊更是在海軍的支持下,采取了快速突進,繞過內陸的大量地區,直接走沿海路線一路往西突進,補給則是由海軍派遣的運輸船直接在港口進行補給。
這種突進方式,讓第十九師迅速殺入了波斯腹地,沒多久就直接乾到了霍爾木茲海峽北岸的阿巴斯港……
不用多久,第十九師在當地幾個殖民港口駐防兵力的支持下,一路奪取了波斯王朝的所有沿海港口城市,隨後向內陸,主要是他們的首都伊斯法罕推進。
波斯王國的覆滅已經為時不遠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