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順四十六年,遼東河口機械公司裡,已經有些破舊的工廠廠區卻是被打掃的煥然一新,幾棟辦公樓以及實驗室大樓的外牆都還特地粉刷了一遍,看起來跟新的一樣。
大門口的招牌也重新做了個新的“遼東河口機械公司”這幾個金色大字在陽光下閃耀生輝。
工廠內的諸多工作人員也都是穿著體麵的工作服,尤其是一群公司的中高級管理人員,合同雇員則是清一色穿著熨燙的整齊無比,沒有一絲褶皺的黑色的職業裝,而為首的幾個真正的核心高層,即公司總督辦,財務會辦,常務協辦這三人,更是穿著一身上好的絲綢麵料的青色袍服。
這種青色袍服可不是什麼普通的漢服,而是大楚帝國裡的標準官員著裝!
當代的楚國官員們,雖然日常很多時候也會穿著職業裝,但是在一些正式場合,尤其是禮儀性場合裡,則是標配傳統官服。
帝國的官府和前明時期的官服也差不多,都是傳統官府樣式,顏色上則是四品以上為紅袍,七品到五品是青袍,而八品和九品則是綠袍。
不過卻是沒有補子,而是以禽獸紋章代替來表明官員的品級。
如今遼東河口機械公司的總督辦,就是穿著一身的青色官服,佩戴五品胸章。
遼東河口機械公司雖然早些年也挺輝煌的,一度成為了帝國最大的農業機械公司,不過農業機械設備行業,在帝國的諸多行業裡本來就是屬於小眾產業……市場規模其實很有限的。
畢竟在蒸汽機時代裡,農業機械設備的局限性還是非常大的,屬於采購成本高,使用成本也高的專業性設備,隻有一些大型農場才會采購專門的農業設備用於農業生產。
但是放大到整個帝國範圍內,實際上當代的農業生產依舊是以畜力為主,以本土為例子,北方地區普遍采用馬耕,而南方則是使用牛耕為主。海外直轄領地的話,則是看情況,如美洲地區也普遍使用馬耕,在南洋地區則是普遍使用牛耕。
當然,即便是使用的畜力,但是也廣泛使用各種機械設備,比如馬耕地區裡普遍使用的畜力搖臂收割機……這東西比較適合部分地區裡的大型家庭農場以及部分小公司經營的企業農場。
同時還有各種人力脫粒機,犁等等。
這些簡單的畜力或人力農業設備,已經廣泛應用了整個農業生產當中,同時帝國的畜牧業非常發達。
以南方地區為例子,牛已經不是罕見的戰略物資了,絕大部分農村家庭都會養一頭甚至多頭牛,畢竟養牛也不用額外花費什麼錢,讓半大孩子或老人趕牛吃草就行了,農忙的時候則是給牛吃一些飼料吃好一些。
牛用來犁地的效率可不低。
而南方廣泛種植的水稻,在收割的時候采用人力用市麵上夠來的帶齒的鐮刀,收割完畢後使用人力踏板脫粒機進行脫離,最後進行晾曬。
這個過程裡也會廣泛使用農家肥,有部分有條件的地區還會使用天然化肥……多是太平洋島嶼或南美地區挖回來的鳥糞為原料,進行加工充當肥料使用。
而種子也不再是老早的各種產量極低的種子,而是官方農業糧種機構出產的,經過專門培育之後的糧種,這種培育過後的糧種,在產量上儘管無法和原時空裡的各種高產雜交水稻相提並論,但是也比原始糧種好很多。
這麼一整套的農業生產流程,除了糧種差一些,化肥以及農藥沒有大規模應用外,實際上農業生產流程和原時空八九十年代的某地區家庭農業生產沒什麼太大的區彆了。
當然,還是因為糧種以及化肥、農藥的應用問題,畝產水平是遠比不上後世的……但即便如此,大楚帝國的農業生產水平也不是那些傳統封建王朝可以相提並論的。
不過,即便如此,帝國長期扶持的農業機械化生產依舊處於一種比較落後的狀態,應用範圍比較有限。
主要是蒸汽機農業設備的局限性太大,除了大型農場外其他的農業生產活動都用不起。
這也使得了大楚帝國的蒸汽機農業機械設備行業,長期以來都是規模比較小的行業,年產值有限。
作為小眾行業,同時自身的整體規模也不算大,因此遼東河口機械公司哪怕是最繁華的時候,總員工也不過千人規模。
而到了現在,更是隻剩下了五百多人的規模……主要業務甚至都不再是生產蒸汽農業設備,而是生產各種蒸汽機拖拉機底盤,然後出售給其他各種亂七八糟的機械設備廠商。
比如諸多大型工地上使用的一些蒸汽機動力的挖掘機,推土機這些……這些設備的蒸汽機輪式或履帶式底盤,基本都是三大農業機械公司所提供的,其中遼東河口機械公司因為轉型的更加徹底,所以提供的半成品底盤數量還要更多一些。
而原來的核心業務,即農業機械設備雖然還在繼續,但是營收占比已經下滑到了不足三成!
最近幾年,業界裡的不少人甚至都不再把遼東河口機械公司當成一家農業機械設備公司,而是當成了一家蒸汽機動力底盤方案供應商。
這樣的遼東河口機械公司,從建設開始,雖然說是工業部所屬的企業,但是最開始的時候並不是工業部直接投資,而是由遼東省工業廳以及河口工業處投資建設,督辦級彆不過從六品而已。
後來遼東河口機械公司發展壯大,員工數量突破千人,成為了農機行業裡的龍頭企業後,這家公司的規格有所提升為正六品。
三十年代後,該企業被劃撥歸屬新成立的東北機械總公司管理,品級提升為正五品,變成了一家純粹的工業部所屬企業。
這種例子並不是特殊例子,而是屬於普遍例子。
目前大楚帝國的官辦企業,經過持續多年的改革之後,進行了多輪的整合,成立一些專門的大型總公司,同時還在三十年代撤銷了各州府創辦、管理官辦企業的權限。
甚至各州府工業處在三十年代就已經被撤銷,原有的工業管理職能和工商處進行合並,官辦資產管理職能則是和財務處進行合並。
目前能夠創辦官辦企業的機構,隻有各省工業廳以及工業部!
當然了,地方州府財務處,依舊可以以投資的名義進行投資占股,但是這種占股隻享有分紅權,不享有管理權。
大楚帝國的所有官辦企業,甭管股東是工業部還是省工業廳,又或者是各州府財務處,又或者是京畿各部投資,這些資產的管理權一律歸屬工業部以及各省工業廳管轄。
同時各省工業廳,在業務上采取省巡撫衙門以及上級工業部雙重管轄,而在關鍵的官辦企業官員人員的任命上,隻有工業部有這個權限、
省辦企業,雖然這個企業的所有權算是你省裡的,但是省辦企業的高級管理人員卻是由工業部直接任命,地方巡撫無權乾涉。
為管理龐大無比的官方企業,帝國在過去的四十多年裡一直都是在持續摸索並自我改進,如今這一套管理方案也是多年各方妥協下來的方案,不過也不是最終方案,因為帝國高層一直都對官辦企業的管理模式在進行改變……主要是官辦企業時不時就出現諸多問題,導致問題出現比如某一家超大型官辦企業經營不善,高層貪腐,鼠目寸光隻為短期政績,忽視長期發展等諸多問題。
每當出現一次問題,帝國高層就會這些官辦企業進行一次調整!
當年全麵撤銷地方州府工業處,就是因為當年陸續爆出來了地方州府官辦企業存在大規模的虧損,貪腐,導致官方資產大量非法流失等問題。
一開始帝國高層也想了不少辦法,通過限製權力,打擊貪腐瀆職等方式進行治理,後來發展實在管不了……就當很多人暗自偷笑,以為帝國高層也不過如此,強龍不壓地頭蛇之類的時候,帝國高層直接來了一個一刀切,全麵撤銷了地方州府工業處!
既然數量龐大的地方官辦企業有頑疾治不好,那就乾脆不治了,一股腦全塞進焚化爐裡燒光了事!
我治不了你,還殺不了你?
然後,地方州府官辦企業就徹底歇菜了……當然了,這並不是說地方官辦企業就被取締倒閉,而是管轄權被移交給了各省工業廳或工業部直屬,避免了來自地方州府衙門的直接乾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