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零八章 持續的變革(1 / 2)

金陵城藩務總局的辦公樓前,一輛掛著瑞典王國徽章的馬車緩緩駛入大樓前方的停車場,一身職業裝的哈爾布蘭德下了馬車,然後帶著隨從朝著前方的大樓走去。

因為單純的藩務在大楚帝國裡其實不太受到重視,之前的時候負責藩務的藩務司,更是在幾十年裡都屬於禮教部的下設機構。

也就是前幾年辦了一場萬國來朝之後,加上剛好有藩務出身的大佬進入了參務院,更加重要的是禮教部的負責的事務太多,帝國高層也早就有心思把禮教部進行拆分……因此順勢設立了藩務總局,級彆為從二品,直接獨屬於參務院管理。

如此也算是對禮教部進行了一定的分權,雖然禮教部依舊還是比較強勢,但是已經好了一些。

在這之前,大楚帝國裡的禮教部更強勢,禮教部尚書更是長期由參務大臣擔任。

因為那個時候的禮教部,下設教育司、科學司、科舉司、朝報司、出版司、禮儀司、藩務司等多個權重機構,集教育、科研、科舉、文化輿論、藩務、祭祀、禮製等多方位的工作。

以至於禮教部在很多年裡,在大楚帝國裡都兼備了傳統禮部的清貴,又有著新時代工業化後的巨大權力。

這樣的機構,在大楚帝國裡的政治地位,是和工商部、稅務部、工業部、吏務部這幾個核心機構不相上下的,早期的禮教部尚書,基本都是參務大臣兼任。

不過隨著時間的過去,大楚帝國的高層政治構架也在持續不斷的變動……禮教部的一些權力機構也陸續被拆分出去或者經過了調整,權勢有所縮減,不過依舊是權重部門,尚書還是由參務大臣兼任。

而禮教部的變化也不是唯一,實際上諸多京畿機構都經曆過類似的變化,畢竟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四五十年代設立的機構有些都不適應時代的發展,同時又有新的事物不斷出現需要管理。

因此大楚帝國的政治構架,其實一直都在變動……

但也不是說一次性就變動很多,而是幾乎每年都改一小點,但是它年年改啊……

這幾十年改下來,等到了當代的大楚帝國,其各京畿機構實際上和開國初年的時候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到目前,大楚帝國一共設立了二十多個部,這些部的主官乃是尚書,本職級彆為正二品(不包括加銜)。

此外還有二十多個從二品級彆的總局,總監,總司……其中也包括了多家特殊的關乎民生,壟斷性質的官辦行政企業,如鹽務總公司、鐵路總公司、煙草總公司等……這些總公司其實和正常的官辦企業,也就是工業部下屬的官辦企業不一樣。

普通的官辦企業,哪怕是工業部下屬的諸多超大型企業,其實依舊是屬於正常的商業企業範疇……甚至包括財務銀行都如此。

但是直接隸屬於參務院管理的那幾家超大型,名字由‘大楚帝國’開頭,然後‘總公司’結尾,並直接以行業命名,如鐵路,煙草,鹽務等命名的企業……他們雖然走商業運行的模式,但實際上不是企業……

上述二十多個正二品級彆的部,從二品級彆的總局,總監,總司,總公司等機構……還隻是屬於參務院體係下的直屬機構。

此外,大楚帝國裡還有高度獨立,設置有上百個科室,號稱小中央的翰林院……極端情況下,作為皇帝的羅誌學完全可以直接通過翰林院下屬的各科室,對各地方,軍方發號施令。

大楚帝國裡的翰林院非常特殊……這玩意實際上就是個微型版本的大楚帝國中央機構……外頭但凡有的京畿機構,不管文武,實際上都能在翰林院裡找到相對應的科室……在平日裡主要作為羅誌學的私人秘書機構,對接下屬各部門,起到承上啟下,協助羅誌學處理諸多事務的的作用……但是關鍵時刻裡,羅誌學可以直接通過翰林院下發中旨,號令整個帝國文武。

這也是為什麼翰林院掌院,一直都是參務大臣之一的緣故。

此外,大楚帝國裡的參務大臣製度也有相應的改變……在承順四十九年的時候,羅誌學隨著年紀大了,並考慮到未來太子陸續接班掌權的問題,開始對參務製度進行改動!

其中最明顯,也是最重要的改動就是,對參務院進行擴大……而且增加的名額是給文官方麵的。

帝國裡的參務製度,一直以來都是帝國裡最重要的製度,也是最核心的製度……因為大楚帝國裡的參務大臣,協辦大臣們,才是真正決定這個龐大帝國諸多戰略決策的人,同樣的……參務製度也是羅誌學這個皇帝直接掌控帝國,維持皇權不墜的核心製度……

參務大臣權力固然大的驚人,但是來去隻需要皇帝一句話而已……不需要前明時代的廷推,也不需要搞什麼百官推舉……皇帝可以直接決定!

甚至某種程度上來說,決定的程序都非常的草率……甚至談不上多正規,因為沒有任何正式法律意義上的任命書之類的東西。

有的隻是一道中旨,召某臣子進入禦書房參讚軍政事務而已……這也是‘參務大臣’這個名字的來源……

羅誌學高興的話,都能找條狗進入禦書房參讚軍政事務……不高興的話,也可以把某個權勢滔天的權臣直接打發出去……甚至都不需要什麼正式的免職程序,隻需要一道中旨讓他以後彆來禦書房就行了。

當然……這些都是理論上的!

在現實裡羅誌學不可能這麼乾,每一次任免參務大臣,乃至協辦大臣的時候,羅誌學都是需要經過慎重考慮的……這背後往往關係著帝國未來的戰略走向,帝國內部派係政治鬥爭,地域利益或行業利益集團的利益……

這些高級官員們基本都是各自派係裡的旗幟人物,利益領袖……你看似動的是一個人,實際上動的是人家整個派係的利益。

所以搞起來,其實也挺麻煩的!

羅誌學自己來操作自然沒什麼問題……畢竟整個帝國都是他自己折騰出來的,那些高級官員們也都是他挨個提拔起來的,能夠了解並掌控全局。

但是換個來人……比如太子的話……說呢實話真心不好搞。

甚至誇張一點的說,太子估計到現在,都還沒能徹底搞清楚參務院裡那三十人左右的參務大臣、協辦大臣各自背後的利益糾纏!

畢竟這些都是活生生的人,而且都是政治智商頂級的人物……同時利益是可以交換的,也是可以犧牲的,所以你其實很難的把一個這種政壇上的大佬進行定性……你前腳以為人家是代表著棉紡行業的利益,但是後腳人家可能就把棉紡行業給賣了數錢,然後一轉身就和那些軍火商們推杯換盞了。

你以為這人是某個地方的人,就會心念家鄉會支持家鄉的利益……但是人家有可能後腳就把原本屬於給家鄉的財政補貼給扣下來,然後轉讓給其他地方……也不為啥,隻為了和其他大佬們做了個利益交換而已。

這些政壇大佬們的段位太高,羅誌學怕太子以後搞不定……怎麼辦?

羅誌學就開始往參務院裡摻水……把參務大臣的數額從以往的九人,增加到了十一人。

協辦大臣從十八人到二十人之間,增加到了二十八個人。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