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不都是一等的肥田,卻也還好,分給幾家佃戶種著。這幾家佃戶共推出一個姓鄭的做管事,跟蔣氏彙報田地的事兒。
蔣氏這回想讓李梅兒多曆練,便讓她與那管事對接,李梅兒將模作樣的聽著,然後說,“我知你們這一年用心,過中秋的,每戶兩壇子酒兩條豬腿,明兒個鄭叔你去我家裡拉來,給大家分一分,也是過節的意思。”
鄭管事喜笑顏開千恩萬謝,想著這主家年紀雖小,卻是開眼的很。
鄭管事並沒有因為李梅兒年紀小就有些輕視,而是十分恭敬地給李梅兒講了講田裡的事兒,還要家裡女人殺雞宰羊款待李家一行吃飯,李梅兒因著還要上山看一回她那麵館,便婉拒了,鄭管事送她們老遠,看她們上了車才罷。
李梅兒在車上便向蔣氏和李老娘邀功,“娘,我剛才說的還成不?”
蔣氏便笑,“挺像那麼回事兒。”
李梅兒聞言便喜滋滋的。
李老娘卻是有些不滿意道,“你這回怎這般大方了,一家兩條豬腿哩。”還有酒。
李梅兒卻自有一套自己的想法,“這叫有舍才有得,這會兒咱們大方了,佃戶知道咱們是好主家,自然好生乾活兒的。但好也有個限度,人要一味好,那心眼兒壞的人便覺著你好欺,所以,好歸好,但也不能叫人覺著好欺負。”
李老娘沒想到自家孫女兒想的這般通透,老臉帶笑地點頭讚道,“丫頭片子總算是有些心眼兒了。”
李梅兒一本正經,道,“祖母,我一直是有大智慧滴,隻是您老人家沒發現罷了。”
“才剛誇你一句,這尾巴就要翹到天上去了。”李老娘沒好氣地白了她一眼,覺得丫頭片子真是不能誇。
一行人又去看了回李梅兒的麵館,看生意確實還不錯,李老娘這才放了心,覺得孫女兒這鋪子買的總算是不虧本了,一行人在麵館裡吃了午飯,這才下山回家去了。
中秋過後,李昂便帶著下人和書童到了州府,蔣氏和李梅兒親自去碼頭接了他,李鑫和李儉同他一起來的,一行人一起去百味樓吃了宴席,李鑫就把人托付給李梅兒家了。
李昂對自家親爹和親祖父倒是一點留戀也沒有,十分開心地跟李梅兒一起回了家,一進她家就十分熟門熟路地說道:“梅兒妹妹,這宅子我可比你熟,我小時候來州府玩兒的時候,就是住在這裡的,如今這兒成了你家,也真是緣分啊。”說完就回頭問李梅兒,“對了,我住哪間啊?”
李梅兒看他這自來熟的模樣,沒好氣道:“你住西廂房,那裡還有空房間,我娘早給你收拾好了。”說著就要領他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