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佗心中下了決定。
但他並沒有立刻出行,因為這幾日的鹹陽暗潮湧動。
在方士事件結束後,就有許多人在私下裡開始吹噓始皇帝統一天下,剿服四方蠻夷的功勞,又說他前陣子減免黔首賦稅的德行,提議請皇帝效仿古之聖王,行封禪泰山的大禮。
這些人大都是之前被始皇帝貶斥的儒生博士,他們被封禁上朝參政之權後萎靡不振,現在好不容易抓住了封禪這個機會來重新贏得皇帝的信用,自然是不遺餘力的發揮,將始皇帝簡直是吹成了天下地上唯一的聖君。
除了儒生之外,大力吹噓的還有陰陽家和那些主張出海尋仙的方士,他們幫助儒生散發輿論,影響朝中公卿。
然後那些有意討好皇帝的公卿也加入了進來,比如左丞相王綰,治粟內史王戊,他們四處串聯,開始倡議封禪大事。
法家領袖廷尉李斯,則對此事保持靜默態度,並未發表意見,使得這股暗流越來越大。
終於,在王離接受始皇帝任命,率軍離去之後的第三天。
封禪之事,正式在朝會上拉開了大幕。
由左丞相王綰牽頭,治粟內史王戊等人跟隨,正式提出了請求始皇帝行封禪大禮的建議。
“自上古以來,天下紛擾,三皇五帝號為聖明,然其所治之土不過千裡,夏商周三代統禦四方,其外侯服夷服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製。”
“唯我大秦東出征伐,賴陛下神靈,翦滅六國,匡平海內,並剿服四方蠻夷,胡王授首,諸夏之威震於胡夷之間,此乃亙古唯有之大功。臣王綰,奏請陛下行封禪之禮,以告命於天,宣德於天下!”
此話一出,眾公卿紛紛拱手附和。
“陛下之功,亙古未有,臣隗狀附議。”
“臣王戊,附議。”
“臣趙亥,附議。”
……
始皇帝坐在帝榻上,看著朝中眾公卿皆讚同王綰提出的封禪之事,嘴角的笑容不可抑製的流露出來。
封禪。
這是所有帝王最向往的事情,代表著他要向上天昭示自己的功績。
按照那些儒生說的,最後一個封禪的君王是周成王,其平定三監之亂,營造成周,安定天下之後,便前往東方,封泰山,禪社首,以功績告命於天。
周成王之後,八百年的時間裡都無人再行封禪之事。
不過有封禪之心的人並不少。
據說當初齊桓公建立霸業後,自稱:“寡人北伐山戎,過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馬懸車,上卑耳之山;南伐至召陵,登熊耳山以望江漢。兵車之會三,而乘車之會六,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諸侯莫違我。”
封禪之心在齊桓公心中膨脹,然後就被管仲一陣懟,問他為什麼你功勞這麼大,而鳳皇麒麟不來,嘉穀不生,反倒是蓬蒿藜莠茂,鴟梟數至,讓齊桓公好好檢討下,這是什麼原因。
齊桓公默默低下腦袋,不敢再提封禪之事。
“齊桓之業,號稱霸主,然與朕相比,不過是燭火與太陽所爭輝耳!故昔日有管仲諫阻齊桓封禪之心,而今日卻是滿朝公卿,皆勸朕行封禪之事。”
“這就是差距啊!”
始皇帝心中驕傲滋生,目光盯著殿中的兩人。
一人是廷尉李斯,一人是武功侯趙佗。
封禪之議,乃是儒家所倡,那些儒生的目的,始皇帝很清楚,李斯也一定很清楚。
李斯臉上帶著微笑,在始皇帝的注視下,同樣附和道:“陛下德兼三皇,功蓋五帝,行封禪之事,乃是天命所歸也,臣李斯附議!”
始皇帝滿意的點點頭,期待的看向自己的女婿。
趙佗心中苦笑,彆說之前皇帝就已經和他通過氣了,就算沒有說過,在這種情況下誰敢反對?
敢提出反對的意見,豈不就是在說始皇帝的功勞還比不過之前那些封禪的帝王嗎?
這可是政治立場問題,遠比之前反對賜爵的事情要嚴重的多,站錯了隊,下場就會很慘。
始皇帝不是齊桓公。
而他們也不是那位賢相管仲。
這大概就是當朝所有公卿都支持讚同的原因,能混到這個位置上,沒幾個人會是傻子。
趙佗深吸口氣,拱手道:“臣趙佗,附議。”
始皇帝臉上的笑容更盛了。
滿朝公卿,在這一日的大朝會上,儘數奏請始皇帝行封禪之事,以皇帝並一宇內,威服蠻夷的功績告命於天。
在這樣的盛情下,始皇帝沒有推辭。
詔曰:可。
王翦的侯爵名稱采用琅琊刻石上的武城侯。
查了下許多讀者說的“武成侯”,發現並沒有明確的史書出處,最早能查到的來源是08年出版的《大秦帝國第五部中的“大秦王封賞書”,很可能是孫先生的原創自設,所以這裡不采用。有發現更早史料出處的朋友可以說一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