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點了點頭,緩緩對眾人道:“朕這幾天一直在考慮西域之事,高仙芝在京城不能久留,所以朕召各位相國今天做個定奪,大食東擴,我們該如何應對?”
李隆基看了一眼楊國忠道:“楊相國,你先說!”
楊國忠雖然不學無術,但他也有自己的幕僚,幕僚會給他提建議,他現在發表見解也多少有點水平了。
“回稟陛下,微臣主要是考慮財政支撐問題,我們維持那麼遙遠的勢力範圍,每年耗費財政上百萬貫,還要和大食開戰,戰爭的開支更是無底洞,陛下,這是否有必要?微臣的態度是放棄蔥嶺以西,集中財力、物力和兵力在安西四鎮防禦吐蕃!”
楊國忠說得其實有道理,朝廷財政困難的情況下,應該適度收縮,朝廷多數官員都和他想的一樣,要集中兵力和財力對付心腹大患吐蕃,但多數就代表真理?
未必!
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就看建議者從哪個角度去分析,或者是自己的利益偏向於哪一邊,楊國忠若真是替大唐財政考慮,他就不會發動兩次南召戰爭了。
他反對的主要原因是高仙芝當年是李林甫推薦出任安西節度使,這次高仙芝來長安,給了楊國忠兩萬兩銀子,卻給了李林甫三萬兩銀子,讓楊國忠極為不爽。
旁邊陳希烈補充道:“楊相國說得對,河中距長安有萬裡之遙,但距離大食卻隻有千裡,大食花千貫錢,我們就得花萬貫錢,收益和耗費很不對等,況且我們的首要大敵是吐蕃,我們確實應該集中人力、物力、財力防範吐蕃,而不應該再豎一個強敵。”
“陳相國此言詫異!”
韋見素站起身道:“我們不能因為怕豎強敵,就把自己的地盤拱手讓給彆人,如果有這種想法,那回紇、葛邏祿、思結都會成為我們的強敵,我們就退讓,把陰山讓給回紇,把北庭讓給葛邏祿,那麼強敵就沒有了。
河中、碎葉是聖上一步步開疆拓土的成果,豈能因畏懼而拱手讓人?那還要安西軍做什麼?浪費那麼多軍費財政,不如解散了,還更省財政。”
楊國忠惱火道:“蔥嶺以西不是我們的切身利益,失去了也影響不大,但安西軍是要保衛安西四鎮,防範吐蕃才是他們第一要務!”
韋見素淡淡道:“楊相國還真說錯了,蔥嶺以西關係到我們的切身利益!”
連天子李隆基都有點感興趣了,笑問道:“韋相國此話怎麼說?”
韋見素躬身道:“陛下,微臣說的是絲綢之路帶來的利益,我們每年大量的絲綢、瓷器和其他貨物運往西方,但西方並沒有太多貨物運來,隻有少量和地毯、銀器之類,說明絲綢之路的貿易我們獲利豐厚,我們自己產的白銀、黃金都不多,但市場上那麼多白銀黃金是從哪裡來的?實際上就是通過絲綢之路輸送而來。
這條絲綢之路養活了大唐多少人,東市和西市的繁榮,長安的房價高漲,我們間接獲得了巨大利益,當年我們為什麼要發動對突騎施的戰爭,為什麼要滅西突厥,不就是因為他們阻礙了絲綢之路?所以微臣才說,蔥嶺以西對我們有巨大的切身利益,陛下應該有深刻體會。”
什麼叫綿裡藏針,韋見素這番話就是綿裡藏針,尤其最後一句話,‘陛下應該有深刻體會’,好像是不針對楊國忠,實際上就是一根藏在綿花裡的針。
什麼意思呢?韋見素就是在暗示李隆基,楊國忠的資曆太淺,根本不知道開元年間和天寶初年大唐開拓西域的艱辛,他什麼都不懂。
李隆基聽懂了韋見素的言外之意,點點頭道:“讓朕考慮一下吧!各位請先回去,對了,李相國留下。”
今年以來,李林甫調整了策略,爭不過楊國忠就不和他爭了,實行韜光養晦之策,倒是韋見素成了楊國忠的對手盤,這也是因為太子和楊家的矛盾開始上升。
李林甫的韜光養晦,讓天子李隆基反而看重他了,他需要李林甫的經驗來鎮場子,給楊國忠收拾殘局,隻要李林甫不和楊國忠爭鬥,那麼把楊國忠調為右相,李林甫轉任副相,貴妃這個建議李隆基就能接受。
禦書房內隻剩下李隆基和李林甫二人,李隆基拾起一本折子道:“楊相國推薦益州長史崔圓出任中書侍郎,李相國覺得可行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