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萬億電子伏特的碰撞實驗完美成功,驗證兩年半以來從科研人員、到工程師、再到學者、工人、政府人員.無數人為此奮鬥付出的艱辛和努力。
對於任何一個國家,乃至全世界來說,crhpc環形超強粒子對撞機都可謂是一件‘重器’。
它是人類科學智慧的結晶,是物理學界最璀璨奪目的那一頂王冠,更是指引未來發展的方向與希望所在。
首輪十七萬億電子伏特的碰撞實驗順利完成後,針對強電統一理論中最關鍵的強電對稱破缺的耦合常數數據信號搜索工作也緊隨其後開始了。
在主管道儲流環上,位於東方和東南方角落的‘大型常規超導環場探測器’和‘動能量軌跡追蹤探測器’開始了聯手對強電對稱破缺的耦合常數信號的捕捉工作。
高亮度lh-lhc那邊已經公開了3sigma數據信號置信度,這在很大程度驗證了強電統一理論的正確性。
剩下的,自然是看誰率先完成5sigma置信度了。
對於理論物理學界來說,最終的成果才是決定一切的關鍵。
至於在那之前,到底有多少階段性的成果,那並不是很重要。
隻有真正的決定性和驗證性的工作,才能夠決定這一份理論是否正確。
十七萬億電子伏特的碰撞實驗完美成功,crhpc環形超強粒子對撞機的驗收工作穩步有序的進行著。
對撞機主管道儲能環內,數以萬計的粒子團中蘊含了數以億計的粒子在真空管道中以近乎光速的速度不斷的飛馳著,而且還在被外圍的超導材料所形成的強大磁場不斷的提升著。
每一束粒子團中蘊含著的能級在不斷的提升,逐漸的朝著百tev這一巨大的門檻提升著。
針對強電統一理論的驗證工作雖然已經開始,但對於正處於驗收周期中的crhpc對撞機來說,它當前的工作依舊是進行各種調試和測試工作。
對強電對稱破缺的耦合常數信號的捕捉工作已經隻不過是順帶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兩天前,林風和北大、國家核物理研究實驗室共同提交的對‘質子的反常磁矩精確測量實驗和陶子的觀測實驗’最終在三方的共同商議之後決定暫時停止,等後續再來進行。
原因很簡單,無論是林風也好,還是北大的物院,亦或者是國家核物理研究實驗室的團隊,都不願意錯過強電統一理論的驗證工作。
哪怕是所有人在這份工作中都是隻是一顆螺絲釘,也不願意錯過。
畢竟這可是真正一整個世紀都難得遇到一次的豐功偉績,哪怕是在裡麵打螺絲,出去後也可以引以為傲。
以後退休了和其他的老頭吹牛逼,一句:“想當年,強電統一理論還是我親自驗證的”
就如同當年參加了可控核聚變工程的學者、工程師、乃至工人一樣。
這份成績,無論放到哪裡,都會被敬為上賓,可以說是能夠橫著走了。
針對強電統一理論的驗證實驗進行了兩次,收到了兩批實驗數據後,crhpc對撞機的能級就開始了不斷的提升,朝著百tev的對撞能級不斷飆升。
而收獲到兩批原始數據後,針對強電對稱破缺的耦合常數信號的原始數據分析工作也有條不紊的展開了。
徐川親自參與進了這份工作中,通過‘大型常規超導環場探測器’和‘動能量軌跡追蹤探測器’捕捉到原始數據率先對在超算中進行著預處理和清洗。
這兩台探測器都是通用型的探測設備,由多層結構組成,每層次探測器都是為了尋找特定的性質或粒子的特定類型而設計的。
即設計目標是儘量廣泛地偵測各種可能發生的信號,而不是尋找某一種單獨的粒子或現象。
這樣一來,不論新物理是以何種的物理過程或是有任何新的粒子產生出來,通用型的探測器都要能夠偵測到並且量測其物理性質。
比如它的跟蹤裝置,是通過揭示粒子的運動軌跡來完成的。
例如‘介子’,它是粒子的一種,它很少與物質發生相互作用,介子腔——專門用於探測介子的跟蹤裝置——通常構成探測器的最外層。
而相對比之下,其他大多數設備則不會讓粒子軌跡直接可見,而是記錄粒子穿過設備時觸發的微小電信號,然後在一個計算機程序重新構建所記錄的軌跡模式。
亦或者對粒子進行不同種類鑒彆的‘粒子鑒彆探測器’。
它可以通過了跟蹤裝置和量熱計,檢測粒子的電量軌跡和能量,來確定粒子的類型。
通過這些精妙絕倫的儀器和設備,才能夠捕捉到高能粒子在碰撞時形成的軌跡與能量,才能夠將那原本無法用肉眼所捕捉的微觀世界呈現在所有人的麵前。
當然,這僅僅是第一步而已。
在高能粒子對撞的數據捕捉後,還需要對數據進行校驗和修正,刪除無效或錯誤的數據點,以確保數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隨後,這些數據將被轉換為可以進行進一步分析的形式。
例如將原始的模擬信號轉化為物理量測量結果,通過各種方式進行分類等等。
而在數據預處理完成後,這些規劃好的對撞數據將使用多種分析方法對數據進行深入研究。
包括但不限於統計學數據分析、模型擬合、隨機事件重建以及粒子鑒彆等。
通過這些方法,可以從數據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分析粒子的性質,測量參數,並進一步檢驗和驗證物理模型。
在這些過程中,針對所需要研究的粒子建立的‘數學分析模型’更是重中之重。
隻有精準的模型,才能夠從可以說近乎‘無儘’的原始數據中找到目標粒子或現象的特征,找到自己的需要的信號。
可以說,高能物理領域的每一次發現,每一次突破,每一次理論的驗證都是極為艱難也是極為艱辛的。
針對強電對稱破缺的耦合常數信號的原始數據分析工作有條不紊的進行著。
如果是在其他未知的領域,想要追上cern那邊已經領先了一個多月時間的進度可以說是一件很難的事情,甚至是幾乎不可能。
但在強電統一理論中,即便是cern率先一個多月展開了對強電對稱破缺的耦合常數信號的探索分析工作,徐川依舊有足夠的信心追上去。
沒人比他更熟悉強電統一理論!
更不會有人比他更清楚強電對稱破缺的耦合常數信號會出現在哪些對撞原始數據中,具有怎樣的特征和形態。
針對性的數學模型由他編寫基礎和算法,再配合超算中心和國內各大高校頂尖物理團隊的互相配合。
僅僅一周的時間,在100tev能級的對撞測試實驗尚未開始之前,他們便已經將強電對稱破缺的耦合常數信號的置信度推到了2sigma級彆!
雖然這距離cern此前公開的3sigma還有一些距離,但他們僅僅耗時一周而已。
更關鍵的是,目前他們手中僅僅隻有兩次對撞實驗數據。
要知道,置信度的高低,也和數據量是有一定關係的。
而2sigma原則的數值分布在(μ-2σ,μ+2σ)中的概率為0.9544;3sigma原則的數值分布在(μ-3σ,μ+3σ)中的概率為0.9974;
0.9544-0.9974,這中間的差距並不是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