彆說是利用大質量的暗物質粒子來實現曲率引擎,就是真正的‘看到’暗物質粒子,對於目前的人類來說都是做不到的事情。
現有的探測技術,對暗物質粒子的觀測全都是建立在側麵的。
就像是一顆石子落入了池塘中一樣,人們隻能看到水麵的波紋,聽到它的聲音。
而這顆石子具體長什麼樣,它是花崗岩還是鵝卵石,亦或者是一塊泥土都不清楚。
就如同他們現在對Ct惰性中微子粒子的對撞探測一樣,也僅僅是通過對撞實驗產生的餘波來側麵證實了它的存在,了解了它的質量、能級等少部分的信息而已。
至於這顆粒子到底是由什麼粒子組成的,它具備怎樣的結構,是否像原子一樣,由質子、中子、電子等各種更細小的微觀粒子構成的,目前對於這些東西依舊是一無所知。
在125Tev能級的驗收報告會正式結束後,徐川花費了一整天的時間,在AI學術助手小靈的幫助下將這一次惰性中微子與大質量暗物質粒子探測對撞實驗的報告整理成了論文。
這篇論文,他並不準備發到Arxiv預印本網站上去。
對於物理學界來說,這就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它完全配得上任何一份頂級的TOP期刊。
毫不誇張的說,隻要它公開,無論是在哪一家期刊上,都會直接將這份期刊拉爆,銷量直接攀上巔峰。
當然,對於徐川來說,要投稿肯定也是他自己親自創建的《探索》學術期刊優先。
《探索》總刊已經很久沒有發布過新的刊物了,而這份Ct惰性中微子粒子相關的論文,無疑就是下一篇《探索》總刊的內容。
當相關的消息對外釋放出去的時候,整個學術界都在翹首以盼的期待著下一期的《探索》總刊的發布。
在徐川窩在自己的辦公室中整理著的Ct惰性中微子粒子的相關論文的時候。
另一邊,米國,加州理工大學中。
看著手中的新聞報道,翻閱著從CRHPC官網上下載下來的同步報告文件,1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基普·索恩臉上滿是興趣的神色。
作為理論物理和天體物理領域的頂尖大牛,他一直都在從事相關方麵的研究。
上個世紀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他主導並開發引力波探測的技術思路和計劃,與雷納·韋斯和羅納德·德雷弗共同創立了激光乾涉儀引力波觀測項目(LIGO)。
該項目最終在2015年探測到了由兩顆黑洞碰撞合並時產生的引力波,因此獲得了201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感覺如何?”
辦公室中,另一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賴因哈德·根策爾端著一杯咖啡抿了一口後笑著問道。
沙發對麵,基普·索恩抬起頭,思忖了一會後開口道:“拋開他對於暗物質粒子的那些數學運算來說,不得不承認,他對時空與宇宙的理解給我帶來了一種全新的理解。”
“大質量暗物質粒子衰變,嗯,他稱之為裂變的方式會釋放出大量的能量,進而影響時空的彎曲度,儘管我不太明白他到底是怎麼想到這方麵去的,但這的確是一個相當奇妙的想法。”
“而且回過頭再來看看,這個想法的理論可行性遠比我當初所彆寫的黑洞理論和蛀洞理論要更加的靠譜。”
值得一提的是,這位理論物理和天體物理領域的頂尖大牛,還曾擔任過諾蘭執導電影《星際穿越》的科學顧問。
而《星際穿越》這部全球著名的科幻電影,就是基於他所提出來的黑洞理論進行改編的。
PS:晚點還有一章,求個保底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