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探索》期刊最新一期的刊物通過采訪釋放出來的時候,整個世界都懵逼了。
緊隨而來的,便是猶如火星撞地球一般的轟動。
震驚、詫異、激動、興奮、恐懼、害怕.各種各樣的情緒幾乎同時出現在了整個學術界和工業界。
很多此刻尚處於深夜,許多正在睡覺的學者或工程師,以及相關產業的老板,高管等等人員,幾乎無一例外全都被緊急電話打起來了。
一場場的緊急會議迅速召開,整個半導體行業全都在討論著相關的情況。
碳基芯片!
一種采用碳納米材料製造的新型芯片!
對於學術界和半導體工業界來說,碳基芯片這個概念並非是今年才出現的東西。
早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時候,就有學者提出過利用碳材料來製備集成電路。
但直到今天之前,‘碳基芯片’這個詞對於整個半導體行業來說,依舊隻是‘概念名詞’而已。
甚至於就連最前沿的學術界,對於這條技術路線是否可行也存在著不小的爭議。
畢竟碳基芯片在實現量產前,仍需攻破純度、取向角和密度等各種難點,並且在製備大麵積均勻的CNT陣列薄膜方麵也存在極高的難度。
甚至不少頂級的材料學專家或半導體領域的尖端工程師,對於碳基芯片都抱有遲疑的態度,甚至是認為這是短時間根本就做不到的技術。
然而就是這樣一項充滿爭議的技術.現在有人站出來告訴全世界他們做到了!
而且站出來的這個人還不是彆人,是如今學術界的第一人,那位曾解決了可控核聚變技術的徐川教授。
諾貝爾獎與菲爾茨獎雙獎得主,霍奇猜想、NS方程、楊·米爾斯存在性和質量間隙難題,可控核聚變技術、鋰枝晶難題、常溫超導材料.
如此之多的榮譽和光環,隨便從他過去所解決的問題中挑出來一個,那都是奇跡和史詩般的存在,足以亮瞎無數人的眼睛。
更關鍵的是,以這位大佬的性能,如果是在某一項工作上沒有明確肯定的突破,做到了萬無一失的程度,那麼他基本不會對外公開發聲。
雖然說華國在芯片領域的確緊缺,也落後於西方不少年。
但以那位徐教授的性格,如果不是真的在碳基芯片領域做出了真實的突破,那麼他是不可能站出來表態的。
如果碳基芯片的突破,真的是以這位大佬的親手完成的
那麼對於如今掌控半導體產業的西方利益集團而言,說是天直接塌了都不為過。
對於《探索》期刊放出的消息,最先有反應的不是半導體行業,也不是各國政府,而是股市和證券市場。
當相關的消息傳遞到米國的時候,正值這周四的下午。
而上一秒還在因為當局放開對半導體領域限製不斷上漲的各大半導體公司的股票,下一秒就仿佛斷崖般直線隕落。
無論是英偉達、還是英特爾,亦或者高通、AMD,包括蘋果、三星等等企業,乃至整個半導體行業,都因為這條突如其來的變故而暴跌。
哪怕是這份消息僅僅是《探索》期刊釋放出來的一個下一期刊物的預告,哪怕是大家還沒有看到真正的內容,半導體行業仍然像是被人開了一槍一樣,直接受到了重創。
一切來得都是如此突然。
在《探索》的預告公開之前,幾乎所有人都沒有聽到相關的風聲,也不知道那位徐教授什麼時候開始涉及半導體領域的。
儘管早在去年,大家都知道華國已經開始著重部署芯片與半導體領域的發展了,甚至推動了半導體產業鏈的發展,開始嘗試布局芯片的上下遊。
但對於早已經布局了半導體產業長達一個世紀的西方國家來說,這根本就算不上什麼。
畢竟圍繞著芯片的是一個龐大無比的尖端技術產業鏈。
無論是高純度的單晶矽材料,亦或者是光刻膠、光刻機、還是設計芯片集成電路圖的EDA產品,都非華國一時半會能夠解決的難題。
然而誰也沒想到,僅僅是一夜之間,天就變了。
去年還在追趕他們腳步的華國,今年就已經在碳基芯片上做出了重大的突破。
而且這份消息還是當今學術界的第一人所創建的期刊雜誌所公開的,這簡直跌破了所有人的眼睛。
伴隨著碳基芯片技術突破的消息,無論是納斯達克還是標普500,半導體相關的板塊幾乎全麵暴跌。
甚至,相關的連鎖反應很快就波及了其他與半導體產業相關的領域上。
比如手機、電腦、計算服務器等等,全都因為半導體產業的一片飄紅而連帶著暴跌。
如果不是《探索》期刊的下一期刊物還沒正式發布,恐怕這份恐慌的情緒會更加的迷茫,影響到全米,乃至整個西方國家的股票與高科技市場都說不定。
畢竟那個人在學術界的影響力,實在太大了。
對於現在的半導體產業來說,幾乎所有人都聯係了《探索》期刊和其他分銷《探索》期刊的報社,訂閱了下一期的《探索·總刊》和《探索·材料學》。
不僅僅是半導體產業,就連金融領域、其他高科技領域等等與之相關或無關的產業,也同時聯係了《探索》,訂閱下一期的刊物或者是希冀從探索總部獲得更多的消息。
對於他們而言,如今唯一的希望,可以說全都寄托在接下來的這兩篇論文上。
整個半導體產業都在期待,期待刊登在最新一期《探索》上的那兩篇和碳基芯片相關的論文,作者並不是那位徐川教授,而是另有他人。
畢竟論文作者名字的不同,帶來的影響力可是截然不同的。
如果是那位徐教授親自署名,那麼對於當今的半導體產業來說,這將是一場致命的打擊。
如果署名的是其他學者,那麼這一切的憂患都將得到解除。
矽基芯片的大廈依舊穩如磐石,固若金湯。
等待的時間總是漫長的。
在經曆了整整四天的時間後,當進入七月,全新的一周來臨時,《探索》期刊終於對外公開了它最新一期的《探索·總刊》與《探索·材料學》。
第一時間,幾乎所有在等待的人員都或購買或從《探索》期刊的官網上購買了這兩篇論文的電子版本論文。
沒有去翻閱這兩篇論文的具體內容,也沒有關注它有多少字,所有人在第一時間看向了這兩篇論文作者的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