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這篇上傳到Arxiv上的常溫超導材料的論文。
徐川並沒有輕易的下結論,而是一遍又一遍的反複觀看著論文,思量著裡麵的合成技術與各種超導參數。
哪怕是這種合成方式看起來異常的‘離譜’和‘簡陋’,他也不能輕易的去斷定結論。
對科研保持始終如一至的嚴謹,是一名科研人員人生中必備的座右銘。
揉了揉眼睛,徐川活動了一下身體,往後靠在椅背上。
從arxiv上的論文來看,這一次南韓那邊上傳上來的常溫超導材料KL-66的數據並不是很完善,缺少了很多的東西。
給他的感覺有點像是急匆匆什麼準備都沒做好就傳上來了的樣子。
或者說,有點類似於‘民科’那種,為了掀起熱度和流量,造個大新聞的感覺。
老實說,他有這種想法並不是什麼意外的事情。
畢竟,無論是科研領域,亦或者是其他領域,南韓那個國家爆出來的各種‘假新聞’,可以說得上是常態了。
而常溫超導材料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如果真能出現,這是項改變世界的成果。
從對人類發展的重要性來說,它或許還比不上可控核聚變技術。
但常溫超導代表的是能源傳輸和儲存的方式的改變,能源利用效率的巔峰。而且它會極大的推動當今社會上常見的所有領域的發展。
如果是在可控核聚變技術沒有實現之前,常溫超導材料先實現了,也能極大程度的降低研發可控核聚變技術的難題。
可以說,從流量和熱度上來說,這是一個幾乎不次於可控核聚變技術的領域。
利用常溫超導材料,來博一波眼球,對於那個國家來說,並不是什麼做不出來的事情。
所以他有這種懷疑,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當然,具體情況如何,還是得通過實驗進行驗證。
不過還未等他起身,顯示屏上,arxiv網站又有一條推送跳了出來。
《超導體LK-66在室溫和大氣壓下表現出懸浮性及其機理》
徐川點開看了一眼,眼神中帶上了一絲詫異和疑惑。
標題和概述雖然有些不同,但同樣是常溫超導材料領域的論文,同樣是南韓的科研人員上傳的,內容有什麼區彆嗎?
總不至於一篇論文上傳兩次吧?
驀的,他注意到了這篇arxiv論文作者的署名。
和上一篇論文不同的是,這篇論文的作者署名有六個,上一篇隻有三個。
這一情況引起了他的好奇。
食指輕輕的點擊了一下鼠標,他將第二篇論文也下載了下來。
有些意外的是,第二篇論文比第一篇論文要詳細很多,不僅羅列出了相關製備方式,也附上了對這種KL-66室溫超導材料的完整檢測報告和實驗數據。
從這方麵來看,第二篇論文才更像是一名正兒八經科研人員上傳的東西。
“有點意思。”
看著兩篇不同的論文,徐川摸著下巴思索了起來。
從第二篇論文來看,這種KL-66室溫超導材料的機理和實驗數據幾乎完美的符合超導材料的檢測數據,並不像是造假的數據。
而從這個角度來看,代入進去的話,第一篇可能也沒什麼問題。
那第一篇論文和第二篇論文,可能是為了爭奪科研成果?
畢竟按照學術界的規則,有很多獎項是頒發給第一個提出或做出這項成果的人的。
比如諾貝爾獎,不僅僅隻頒發給第一個做出成果的人,還限製了獲獎者的人數最多隻有三個。
諾獎從來都不頒發給團體,哪怕是他帶領棲霞可控核聚變工程的人研發出了可控核聚變技術,棲霞可控核聚變工程的人員也不會因此獲得諾貝爾獎。
當然,如果徐川將可控核聚變技術中各大難題全都拆解開來拿出去,以他單獨一人,或者兩三人的形式公布,包攬最近四五年的諾獎一點問題都沒有。
無論是等離子體湍流的控製模型,亦或者第一壁材料,亦或者是氚自持等技術,都是妥妥的穩定諾獎級成果。
不過他不可能這麼做就是了。
倒是這種名為KL-66的室溫超導材料,還真有可能。
都不需要它能穩定的保持超導現象,不需要它是商業化成品什麼的,隻需要證實了它具有超導性質,那麼發現者獲得諾獎是妥妥的事情。
如果是這樣的話,出現這種一篇論文發兩次,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了。
前麵那篇論文,很明顯是為了搶占諾獎成果而率先公布出來的。
如果沒有意見的話,接下來應該很快就會有相關的指責、扯頭發等方麵的新聞出現了。
對於這種事情,活了兩世的徐川早已經見怪不怪了。
當然,他感興趣的不是這些東西,而是這種KL-66的室溫超導材料,是否真的可以複刻出來,且具備超導性能。
如果這要是真的,再結合他手中還沒有公布出去的室溫銅碳銀複合超導材料,意味著什麼,已經很明顯了。
這足以說明,在室溫超導材料領域,並不隻有一條路線。
也意味著人類以前對於材料學的認知,在很大程度上走了‘歪路’。
帶著興趣,徐川迅速起身,準備前往川海材料研究所親自動手做一下複刻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