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章 提前下場(1 / 2)

聽到這麼奇怪的模擬情況,徐川也有點詫異。

超導現象時靈時不靈的,儘管隻是模擬測試,並非最終的實驗結果,但也能看出一些東西的。

尤其是純數據模擬的材料測試,相對比複刻實驗結果來說,它更能排除掉一些額外的乾擾因素,甚至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更純更有代表性。

“有點意思。”

摸著下巴思索了一下,徐川自語了一句後抬頭道:“將計算模型的模擬測試數據整體打包一份發給我,我看看。”

以他的數學能力和材料能力,說不定有機會從這些數據中找到一些情況。

不過老實說,對於這種KL-66室溫超導材料,他雖然很希望這是一條從未發現過的道路,但並沒有抱有多大的希望。

拋開它的合成路線與材料什麼的來說,KL-66的名稱叫做‘改性鉛磷灰石晶體結構’,其實就是摻雜銅的鉛磷灰石。

儘管需要超過九百多的高溫才能合成,但在自然界中,銅與鉛磷灰石共生礦並不是沒有,而且九百多的高溫並不是什麼難事。

在過去幾十億年的地址活動中,如果這種材料真的具有超導性,那麼人們大概率是能從自然界直接找到的。

但科技發展到現在了,地球上的各種礦物,不說全部的種類都已經被發現了,至少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礦物都勘明了,但卻沒有發現過這種材料。

拋開這點外,還有一個關鍵點也讓他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並不是很看好的態度。

所謂的‘改性鉛磷灰石晶體結構KL-66’,通過arxiv上麵的兩篇論文來看,核心技術在於使用CuCu2+取代了Pb22+,誘發了微小的晶體結構畸變,從而讓體積收縮 0.48%,借此在鉛離子和磷酸鹽界麵上構造出超導量子阱,並讓這種KL-66材料具備了超導性。

但以他自己多年研究材料學的經驗來看,這種替代應該是沒法形成超導性的。

首先是鉛和銅原子具有極其相似的電子結構,用銅原子代替部分鉛原子不應該對材料的電性能產生較大影響。

其次在於如果他沒記錯的話,使用銅原子取代鉛雖然並不是不可以,但理論上來說,完成這項目標需要的能量在熱力學上相當高。

具體多少還需要具體計算,但理論上來說,絕對不是900度的溫度燒個十幾個小時就能做到的。

要了一份KL-66的數據和計算模型模擬數據,徐川在自己的辦公室中展開了演算。

雖然通過單純的數學計算,並沒有辦法斷定這種KL-66材料並非常溫超導體,但通過原子的形成能計算、聲子譜、緊束縛模型等方式,還是可以大致的推算出來的。

【E5 = Ef -[(No– 1)/No]* Ei】

【設置變量Cu等於3.615、單位金屬維度3、邊界.】

【計算工程所有pe/atom、計算工程所有減少總和g】

【計算原子數量.】

對照著KL-66論文的核心數據,以及計算模型推測出來的部分數據,徐川利用川海材料研究所的軟件進行重新編寫模型。

這是計算材料學的核心之一,對他而言並不難。

花費了一些時間,徐川將重新處理好的‘包’放到了軟件中,開始展開運行。

等待了十來分鐘的時間,運行結果跳了出來。

【Cupb(Cu):△Ef(eV)Max=16.3Mev、△Ef(eV)Min=12.6Mev】

【Cupb(Cu3P):△Ef(eV)Max=16.1Mev、△Ef(eV)Min=12.1Mev】

【Cupb(CuS)1】

看著運算出來的結果,徐川搖了搖頭。

從形成能計算結果來看,在KL-66材料中的形成過程中,銅原子取代鉛需要的能量最高需要16.3Mev,最低需要12.6MeV。

哪怕是硫化銅,也需要最低8.7MeV的能級。

這個結果,對於這種KL-66室溫超導體的合成來說,是相當不利的。

九百多的溫度,完全不可能將材料內部的分子加熱到10Mev數量級,也就意味著KL-66材料中的銅幾乎很難取代鉛原子。

而按照南韓那邊的說法,KL-66的核心技術在於使用CuCu2+取代了Pb22+,誘發了微小的晶體結構畸變。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