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份材料,其中一份徐川親自進行驗證,另外兩份則分彆交給兩位在超導材料領域的研究員。
對超導材料進行超導測試,對於他來說,這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領域。
而看一份材料,是否是超導材料,最核心的指標莫過於它是否具備‘邁斯納效應’,他第一項做的,自然是這個。
然而遺憾的是,在前後折騰了的數次後,徐川確信自己分配到的這塊複刻出來的KL-66材料,並不具備邁斯納效應。
毫無疑問,第一次的複刻實驗是失敗的。
當然,他也並沒有就這樣直接放棄和否定,在隨後的時間中,他陸續對這份合成出來的材料進行了磁場、電阻、臨界溫度等多方麵的測試。
最終確認了他手中的這份材料具備一定的抗磁性,隻是相當微弱。
至於電阻、在前後數次降低溫度進行測試時,發現它在250K(約-23℃)的時候,電阻率陡降,但降低不到零。
而在7.1K時,材料的電阻會再次急速下降,無線接近於零電阻。
這份結果,基本符合了計算材料模型對KL-66做的測試。
在室溫下,它沒法表現出超導性,隻有當溫度降低到7.1K的時候,才會展現出超導性能。
然而這毫無意義,7.1K溫度下,能實現超導性質的材料很多很多。而且在這份材料中,鉛的超導臨界溫度就是-265.95℃(7.2K)
這種情況下,很難不讓人懷疑這種臨界溫度轉變到底是材料本身的,還是裡麵的鉛的。
完整的將所有的檢測按照標準做完,徐川脫掉了手上的實驗手套。
如果單從他手中的這份材料來看,KL-66材料是室溫超導體的希望已經破滅了,也讓他歎息了一下。
不過對一種材料進行驗證,這不是一次複刻實驗就能完成的。
偶然因素有很多,如果需要保證複刻實驗沒有誤差的話,至少要做三組以上的對照。
等待了一會,另外兩組檢測結果也出來了。
從檢測結果來看,對邁斯納效應的觀測全都失敗了。
按照標準流程複刻出來的三份KL-66材料,全都不具備邁斯納效應。
不過讓徐川有些驚訝的是,其中編號為‘二號’的材料,表現出了類似於南韓那邊發出來的視頻抗磁性半懸浮效應。
雖然後續的檢測證實了這隻是一種抗磁性,但依舊引起了他的注意。
要是能找到這種抗磁性的機理,說不定還能有一些其他的發現。
另一邊,實驗室中,看著手中的檢測報告,樊鵬越笑著道:“看來這次可以好好打一波那些南韓網友的臉了。”
三組由不同人員製造的材料,全都未檢測到邁斯納效應,可以說這種KL-66材料是室溫超導體的可能性降低到了極點。
“打臉?啥情況?”實驗室中,另一名做超導檢測的研究員柴僳有些好奇的問道。
樊鵬越笑了笑,道:“咱們老板之前不是公開了模擬計算的結果麼,表示這種KL-66材料更有可能是一種強磁材料,而非超導體。”
“然後南韓那邊的人就不服了,各種表示不服罵人。”
“要是他們在自己國家的網上罵罵也就算了,還追到了咱們國家這邊來了,不信你打開圍脖,β乎軟件看看,現在網上杠成了一篇。”
“有站咱們老板的,也有站對方的,吃瓜群眾更是不少。”
“反正現在有室溫超導材料的話題,都挺熱鬨的。”
聞言,柴僳有些忍不住皺眉問道:“不是,我就想知道,根據計算做出來的結果判斷,這有什麼不服的?還罵人?”
樊鵬越笑著道:“正常,南韓那邊的老傳統,也是那邊的老習慣了。”
“畢竟咱們和南韓那邊關係比較‘微妙’,互相看不起對方。再加上那邊有一部分的極端群體比較瘋狂,眼裡容不得沙子,喜歡追著咬人。”
聽到這些,正在看檢測報告的徐川好奇看了一眼,而後從口袋中摸出手機,默默的打開圍脖,搜索了一下KL-66相關的話題。
【阿西吧,這個崽子在胡扯什麼!】
【一定是在羨慕我們的室溫超導材料,眼紅所以詆毀?】
【一份模擬計算的結果而已,我們可是真實進行了超導測試的,磁石可以穩定的懸浮在KL-66超導材料上,這不比那所謂的計算有力多了?】
【我很懷疑,那位徐教授是不是為了保全自己手中高溫超導材料的地位,才這樣做詆毀的。畢竟我們的KL-66一出來,以後恐怕就沒人買他的材料了。】
在圍脖的一些熱門視頻下,的確能看到一些‘熟悉’的話語。
不過這些話語基本都被國人噴成了篩子。
在噴人這方麵,大概沒有那個國家的網友的戰鬥力能比得上國人了。
“這三份複刻實驗的報告的電子版發我一下。”
掃了一下圍脖上的熱搜,徐川抬頭朝著樊鵬越說了一聲。
對麵,大師兄樊鵬越笑著點頭應了一聲。
這次又有好戲看咯。
雖說這些追著噴的南韓網友已經被國人網友噴成了篩子,但不得不說,這種行為,的確挺惡心人的。
因為一份不同的意見,追到其他國家去狂罵,大概也就那個國家的人能做出來了。
如果是其他學者,大概理都不會理這些消息。
但換成他的這位老板,如果他沒看到也就罷了,現在看到了,在結果出來後不回應一下,就不是他的性格了。
現在複刻實驗結果已經出來了,完全符合模擬計算的結果。
想著那些在網上噴米共的南韓人在看到這三份複刻實驗報告後臉上的表情,他就忍不住想樂。
你說你們去噴誰不好呢?來噴這位。
最關鍵的是你們自己在科學領域造假過多少次,自己心裡就沒點筆數麼?
05年的時候,被譽為世界三大學術造假之一的‘胚胎乾細胞的研究成果’純屬有意捏造。
15年的時候,學術界‘最大造假案’也在南韓發生,當時還有近兩百名教授被送上了法庭。
怎麼,這才多久?就好了傷疤忘了疼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