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海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呆到了下午兩點多
除開二氧化碳收集合成碳化合物相關的技術外,徐川亦了解了一下川海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的發展情況。
為川海材料研究所搭建的網絡安全防護平台正在穩步有序的推進著,在投入了整個公司近一半人力的情況下,進展速度還是相當快的。
預計再有半年左右的時間,在經過測試後,這套網絡防護平台就可以正式上線了。
這可不是什麼初始版本,而是上線就要直接接手研究所的防護,麵對各種黑客或者其他組織衝擊的防護平台。
其次發展進度相對較快一些的則是人工智能領域。
在這方麵,國內的人才倒還是挺多的。無論是機器人智能程序、智能語言識彆、智能圖像識彆、自然語言處理等等方麵都有對應的專家可以招聘。
目前公司已經有了一個三十多人的團隊,在專門進行機器人智能和人工智能領域的開發。
至於大數據,目前並沒有太多的進展,唯一的一些建樹主要維持在材料領域的數據統計和分析。
當然,這和川海網絡科技公司的性質有關,它合作的對象目前除了川海材料研究所並沒有其他人。
不過後續在網絡防護平台完成後,它也會逐漸開始接觸其他的公司開展屬於自己的業務。
至於目前,隻能說它所有的收入都來源於川海材料研究所,以及徐川的投資。
卡著時間趕回了材料研究所,徐川正好撞上了石墨烯量產還原的階段性結果。
數十片貼在基底上的石墨烯薄膜,正安靜的躺在玻璃器皿中。
這是已經完成了氧化還原的石墨烯,隻差最後的轉移以及測試了。
如果是換做其他的實驗,到這一步,成品出來差不多就足以宣告成功。
但是換做材料實驗,成品合成出來並不是終點,終點是合成出來的成品在經過測試後,能否達到標準!
而石墨烯的測試,流程尤為複雜。
比如需要通過電子顯微鏡、掃描隧道顯微鏡、透射電子顯微鏡等各種顯微鏡來觀察石墨烯的表征生長域、表麵形態、厚度、層的均勻性、疇生長等等、
還需要通過拉普曼光譜、紅外光譜、紫外-可見光譜、X射線衍射等等光譜法來確定石墨烯的層數信息、官能團的存在、表麵化學結構鍵的組合等各方麵的參數等等。
此外,還有力學性能測試、熱性能和熱效應測試
相對比其他的傳統材料來說,石墨烯的測試,複雜到即便是在材料界也可以說得上是繁瑣了。
但對於這種被譽為‘新材料之王’‘萬能材料’‘黑色黃金’的材料來說,它也必須要通過這麼多的測試,來確定它方方麵麵的性能。
無論是強度、導電性、熱導性、還是高透明性、高柔韌性、高化學穩定性、磁性.等等。
正是這些性能,賦予了它廣泛的用途,但也帶來了複雜的測試。
實驗室中,最後的步驟正在緊密有序的進行著。
得虧是在這次的電化學的合成方式中,石墨烯做到了能夠量產,他們能夠奢侈到每一項測試都使用一塊不同的石墨烯來進行測試。
否則依靠傳統實驗室零星產出的一塊或者兩三塊石墨烯材料,光是走完整個測試流程,都需要至少兩三天的時間。
徐川並沒有在辦公室中等待,而是和這些研究人員一起站在現場。
他希望能聽到那一聲響徹整個房間的歡呼。
當然,他並沒有上去打擾這些研究人員的工作,隻是站在一旁默默的等待著,儘管他有這個能力上去搭把手。
畢竟,這是屬於他們的榮耀。
科學的發展,從來都不是單獨的依賴某一個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