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會出現在這裡,那他研究的問題肯定是有了一定的突破的。
徐川笑著道:“如果真的能解決黎曼猜想那就好了。”
黎曼猜想這種世紀難題,要是被他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內乾掉了,估計整個數學界都得瘋。
樊鵬越笑著一邊泡茶,一邊笑著調侃道:“被你盯上的問題,遲早都會解決的這次沒有,下次也相差不遠了。”
雖然看著人高馬大一副粗憨的模樣,但對於如何維持兩人之間的關係,這位大師熊還是有些自己的想法的。
儘管兩人一年到頭見麵的次數都不超過一巴掌,不過在這位小師弟麵前,他卻從來都沒有表現過自己的生疏,哪怕是徐川已經站到了一個他可望而不可及的高度。
也正是因為這樣,在這裡徐川也算是放得開,有一個可以說說話扯扯淡的普通朋友。
閒聊了一杯茶的時間後,徐川將話題切入到正題上。
“對了,前兩天你給我發郵件,說鋰硫電池的研究有了一些突破,現在情況怎麼樣了?”
真要說起來,他其實並不算電池領域的研究人員。
之前對人工SEI薄膜的研究,也隻不過是根據腦海中上輩子的一些記憶而做出來的‘複刻性’成果。
畢竟這項技術真正來說,是米國的研究所在未來的時間完成的,他隻能算是‘借用’。
聊起正事,樊鵬越也收斂起了臉上的笑容,開口道:“鋰硫電池的主要問題基本都在於硫材料上,這個小師弟你很清楚。”
“硫材料的使用的確能極大的增加鋰電池的能量密度,按照這兩年我們對鋰硫電池的研究來看,之前製造出來的實驗室樣品能量密度能達到3000Wh/kg。”
“不過在不斷的充放電過程中,硫化物的生成,以及它的不可逆效應會快速的損害電池的容量和壽命,這也導致大能量密度的鋰硫電池很難出現在市麵上。”
徐川點點頭,雖然他並非電池領域的學者和研究人員,但畢竟之前帶隊研究過鋰電池和人工SEI薄膜,也了解過一些這一行業的發展和存在的一些主要問題。
比如鋰硫電池,在人工SEI薄膜解決了鋰枝晶問題後,鋰硫電池剩下的難題主要在於三方麵。
一是鋰多硫化合物溶於電解液,二是硫作為不導電的物質,導電性非常差,不利於電池的高倍率性能;第三點則是硫在充放電過程中,體積的擴大縮小非常大,有可能導致電池損壞。
三個問題,基本都集中在硫上麵。
但鋰硫電池的優點也非常的明顯的。
由於使用了硫碳複合物作為正極材料和鋰金屬作為負極,鋰硫電池的能量密度遠高於傳統的鋰離子電池。
在鋰枝晶難題沒有解決之前,米國能源部下屬的阿貢國家實驗室就成功的在實驗室中開發並測試了一款全新鋰硫電池。
其能量密度可以做到2300Wh/kg,遠超當時磷酸鐵鋰電池和三元鋰電池200Wh/kg的能量密度。
這足以讓一輛普通的電動汽車理論續航超過3500km,甚至比後麵人工SEI薄膜出現後的鋰離子電池續航還要常。
從這,就足以見得鋰硫電池性能的優秀。
對麵,大師熊起身走向自己的辦公桌,彎下腰,他從抽屜中找出來了一份早就準備好的文件,遞給了過來。
“我發給你的郵件估計你也沒怎麼看,這是鋰硫電池的詳細報告,你先看看吧。”
徐川接過文件,順手翻開的同時開口說道:“和我聊聊你們這兩年的研究思路和過程吧。”
雖然並不在電池行業做研發,但對於這兩年的川海材料研究所的研發過程,他還是挺感興趣的。
畢竟鋰硫電池完成後,下一步的重點無疑會是更先進能量密度更高的鋰空氣電池。
雖然他接下來並不一定有時間親自參與進來,但了解一下鋰硫電池方麵的變化也是好的。
至於一邊聽一邊看,一心兩用這種對他來說並不是什麼太難的事情。
“行。”
樊鵬越點了點頭,應了一聲後在腦海中思索整理了一下這兩年的研究過程,緩緩敘述道。
“.....後麵,我們想改變電解液的性質,按照你之前研究人工SEI薄膜和解決鋰枝晶的思路來對這些問題進行突破。”
“我們嘗試過,並且成功地用一種不與多硫化物發生反應的醚電解質取代了碳酸鹽電解質,製造出來了一款新型的鋰硫電池。”
“不過在測試的時候,發現乙醚電解質本身極易揮發,並且含有低沸點的成分,這意味著如果用它製造電池,且電池的溫度加熱到室溫以上,可能很快就會失效或熔化。”
“也嘗試過降低電解液的量和穩定鋰金屬陽極的方式來解決鋰硫電池遇到的問題。”
“這些研究雖然都沒成功,不過也給我們積累了不少的經驗。”
“當然,經費的消耗也不少就是了。”
徐川翻閱著手中的文件,點了點頭並沒有太在意。
任何一種材料或者說實驗產品的研發,拋開那些‘白’到極致的歐皇外,可以說都是一點點的嘗試慢慢的積累經驗和排除錯誤選項與路線後才成功的。
能趕在其他國家前麵將鋰硫電池開發出來,消耗一些經費壓根就不是事情。
而且,就算是實驗失敗,顆粒無收,這些數據對於川海材料研究所來說也是相當重要的。
材料領域之所以很難實現彎道超車,隻能一點一點的積累的原因就在於這裡。
彆人走過的路線,如果你手中沒有實驗數據的話,隻能自己親自嘗試一遍後才能知道結果。
而如果手中有數據,那麼你就能很輕易的排除掉這個方向,這條路線,進而將節省出來的時間、精力、經費等各種東西都用在其他可能成功的方向路線上。
這種情況下,可以說是一步先,步步先了,想實現彎道超車,難度自然很大。
老實說,對於川海材料研究所能趕在其他廠商和科研單位前完成鋰硫電池技術,徐川還是有些驚訝的。
最近幾年他沒時間照顧研究所,基本都在忙自己的事業,哪怕是將上輩子所記得的一些電池領域的發展都告訴了樊鵬越,川海材料研究所的底蘊,對比起其他的電池廠商和研發機構來說,依舊是相當薄弱的。
能走在其他電池廠商前率先完成鋰硫電池技術,的確有些讓他沒想到。
不過,這似乎和他之前弄出的那個材料計算模型有些關係的樣子?
看著報告文件上的數據,徐川的目光落到了其中的一頁篇幅上,想起了被自己遺忘了很久的材料數學模型。
如果不是這次鋰硫電池的突破,他都差點忘記了自己還在這一領域部署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