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望過去,一排排的設備排出了數百米,頗為壯觀。
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兩架尚未完成蒙皮的框架了。
這裡,已經是一個高端且震撼的工廠了。
今天沒有工人在忙碌,隻有訪客。
周瑞、俞樹、柴連俊、包括韓子茵,漫步在曾經工作過的地方,感慨著變化巨大,回憶著過往的記憶。
米三臉上笑眯眯的,不住的點頭。
他其實看不出太多門道,但這裡給他的感覺,就是“厲害”。
王德邊走邊為周瑞介紹道:“整個產線是脈動式布局,很多流程都是根據咱倆當初琢磨出來的工藝定的,一條線一年的產量在10-15架左右。”
米三聽了一耳朵,驚訝道:“一年才10架啊這麼困難麼。”
王德對這種老同誌很敬重,立馬解釋道:“一條線一年10架,919廠最多可以組四條線,已經夠可以的了.”
當然,這是理論值,今年蓉飛隻打算把那兩架完成,湊個四架就不錯了。
目前還隻有一條產線,因為設備好搞,能夠參與的頂尖技術人員不好找,產線還在老帶新的階段,王德等原型機組的老人,帶下麵的新工程師,培養出一批後,這批人再帶更多的人。
這些都是需要時間的。
米三不會對自己不懂的事情指手畫腳,點點頭鼓勵道:“慢慢來吧。”
王德眨了眨眼其實不慢了.這又不是造車
蓉飛明年的計劃是保20爭30,三年左右時間才能拉滿40架。
對比起對麵的f22/f35,首批產量已然相當高了。
要知道,在高精尖領域,最典型的就是航空、航天領域,還沒有辦法排除掉“人”的製約。
太多工作需要一雙靈巧的手,一個頂級的工程師大腦,和無數人員的“經驗”、“細心”。
周瑞看到這條複雜的產線,心裡很自然的冒出來了“能否用機械智能提高效率”的想法。
但仔細思索後,還是搖了搖頭。
材料自動化,組裝人工化,是目前航空航天領域的現狀。
那些隻能“人”完成的工作,精度要求太高了。
不是機械智能有極限,而是承載機械智能的硬件目前還達不到。
產線中個彆粗淺工序,也許可以用“機械智能”助力,但這部分工作並不是製約產量的那塊“短板”,不需要多此一舉。
周瑞不由得回憶起自己觸發“天之啟示”時,看到的畫麵。
那是係統根據他的認知和記憶,為他揭示、模擬的“機械智能”相關的信息。
其中有一段畫麵,就是殲20擁有大量伴飛的“超大型超音速固定翼僚機”。
每一架都十幾米的長度,超音速,配備畢方單發動機、四象隱身技術、機械智能,成群結隊的追隨著威龍,奔赴戰場。
畫麵裡那些家夥,看上去可是相當凶猛致命。
如果是無人機那麼設計方案就多種多樣了,製造難度也大大下降了,而且精度要求也沒那麼高了
如果是這樣的設備,.讓“機械智能”自己生產自己倒是有可能。
等等
自己生產自己會不會開了一個不好的先河啊.
周瑞想要暫時將這個想法拋開,但腦子裡卻不由自主的開始思考可行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