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七章 太陽能研究所(2 / 2)

不像是“四象材料”那樣,鈣鈦礦是可以走到陽光下的,這是一個可以支撐大量科研人員的分支,甚至圍繞這個成果,持續的養出一大批相關人才。

這種熱門領域,以前也就是複大沒什麼產出,如果手握重磅成果,建個新學院誇張了,建立一整套新專業絕對沒問題。

很多人都能夠從相關領域轉過來,發現新機會,寫出新論文,將技術開枝散葉,也讓複大的“學界威望”更進一步。

“小周你看,太陽能電池終歸要大規模製造才行,除了最重要的電池板,還有大量配套技術,比如電力技術,調控技術,實地發電還要因地製宜,考察自然環境

“甚至以後鈣鈦礦路線的‘成本’和‘效率’,都還有提升的可能,而這些都是需要人的,需要大量科研人員,這人咱們有啊”

見趙院長說的興奮,周瑞一直沒打斷,其實這玩意和複大合作,算是各取所需。

他在乎的,複大不在乎,複大在乎的,他無所謂。

參考四象材料的合作方式,其實是最合適的。

對比起來,鈣鈦礦太陽能技術能給複大帶來的好處更多,因為這個是可以公開的,而且可以產出一係列科研成果。

最終趙院長給出的方案是,讓周瑞先完善專利注冊工作,然後以“個人”或“複瑞”的名義,和複大合資成立一個“研究所”,然後再把成果裝進研究所裡。

與企業合作建立研究所,本就是高校的常規操作,隻要分清楚成果歸屬就可以了。

研究所的運行模式,將會類比“四象材料”,以技術授權、技術指導為主。

介時專利的事情歸專利,利潤的事情歸利潤,學界的事情歸學界。

初期投資可能並不需要太多,至少被“開明智能”吸金能力搞得金錢脫敏的周瑞,覺得很少。

大概200萬左右,十多個人的規模。

人和錢複大全出,設備更是現成的,全校隨便用。

日後的利潤,學校則隻禮貌的拿個10%。

研究人員的補貼,日常運營費用,從總收益裡扣,如果虧本了不產生利潤,學校兜底。

商業價值、知識產權等歸研究所,等同於90%歸周瑞。

而所有相關學術論文,全都以“複大太陽能研究所”的名義發布,包括周瑞那篇開山之作。

這個“名義”不是說一作換成研究所,而是投稿單位是研究所。

一來一回.周瑞分比不花,包括精力投入也極為有限,卻能將“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落地,並且得到學校的傾力支持,擁有了大量後備科研人員去改進這一路線。

交給母校,省心省錢。

而複大隻花了200萬,得到了注定可以有大量“科研成果”產出的寶藏,還能在國際學界引起一波轟動,未來又有一個“新能源領域旗幟”,插在自己的學界城堡上做招牌。

賺.太賺了!

200萬算什麼.有時候組織一個假大空的國際學術會議,就得花掉這麼多,請一大堆各國專家來開會吹牛逼,住最好的酒店,吃最貴的餐廳,年年做冤大頭。

現在一對比。

那有錢還是得花在周瑞身上!

(本章完)

<b></b>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