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不列顛尼亞公膝下無子,隻有一個女兒,不列顛公死後,他的女兒莉莉絲·布裡塔尼亞繼位,為第二任布裡塔尼亞皇帝。
三年後,北州國國王為了麵對來自北辰帝國的壓力,布裡塔尼亞女皇也為了抵禦南方建立的西牙帝國,二者選擇聯姻,二聖共治,新大陸達成了某種程度的統一。
這倒是令夏亞感到意外。
因為聯姻而合並國家這種事情在歐洲其實非常常見,或者說,整個歐洲所有的王室其實都能找出血脈聯係。
西班牙就是聯姻合並的經典例子,但這是因為他們的文化本就相似,而且信仰同一個宗教。
而北州跟布裡塔尼亞可是兩個文化跟宗教都不相同的國家,合並起來的難度無異於重新打下一個國家。
不過後麵倒是也給出了回答,說是北州國的國王美貌驚人,不列顛尼亞的女皇幾乎是一眼就看上了。
而且北州國內部其實也有不少漢化的凱爾特人,而且因為這個時空的北辰那龐大的國土,他們內部的民族數量要遠超五十六個,信仰繁雜,包容性也要更大。
兩國合並後,布裡塔尼亞就與北辰在白令海進行了一場海上的獨立戰爭。
北辰雖然不是純粹的大陸權國家,海戰也不弱,但補給線太長了,而布裡塔尼亞則主要是防守,所以最終沒有打出結果。
而也因為這一戰,北州國與北辰也徹底決裂,北辰收回了北州國國王的皇姓,剝奪了北州國的國號,也因此,布裡塔尼亞仍舊叫布裡塔尼亞。
乍一看的話,或許很難理解北辰的做法。
因為如果不收回皇姓跟國號,即使跟宗主國的關係再怎麼不好,這片土地也仍舊是北辰的殖民地。
而如果收回了這一切,那麼就等於將這片土地拱手送給了異族。
不過,從結果推導,夏亞倒是能理解北辰的這種做法。
首先,北州國跟布裡塔尼亞的合並大部分原因是因為外部壓力所致,即使有兩個國家的首腦在其中周旋,但是內部的民族以及貴族階級的矛盾仍舊難以調和,還有最麻煩的宗教矛盾。
所以,過個十幾年,當外部壓力逐漸緩和,二者再次分裂幾乎是必然。
北州國比布裡塔尼亞要弱,因為北州國內的北辰人幾乎都是流放來的罪犯後裔,沒多少工匠,也就沒繼承多少來自北辰的知識。
而且,布裡塔尼亞背靠歐洲,北州國隻能背靠北辰,但隔著一片世界上最大洋跟隔著一塊陸地的區彆是非常大的。
所以北州國最後的結局,也必然是被布裡塔尼亞毀滅吞並,而滅國之戰必然會帶來人口與文化的災難性毀滅。
最終的結果也不會太好。
而如果收回了皇姓跟國號,那就等於北辰在北州國的背後推了一把,幫助他們加速融入布裡塔尼亞,減少了二次分裂的可能性,曆史也證明了這一點。
北辰距離北美太遠了,即使真的有心乾涉也是鞭長莫及。
太平洋的浩瀚,以十六世紀的技術來說還是難以跨越的,他們也不需要這麼一個被流放的皇族來延續皇族的姓氏。
國姓跟皇姓雖然被剝奪了,但北州國裡千千萬萬的漢民以及他們的文化可沒被剝奪。
融合可比被毀滅吞並的影響更加悠長。
這種方式,就等於給布裡塔尼亞強行注入了北辰的基因,屬於北辰那部分的血液與文化將會逐漸融入布裡塔尼亞,潛移默化的影響著這個國家。
如果未來,北辰衰弱了,西方崛起了,這個國家也會因為血液中流淌的那部分來自北辰的血脈而不會徹底倒向西方。
這是陽謀,也是一塊裹著蜜糖的毒藥,但是否能起到作用,也就隻能由曆史來評說了。
至於南方的西牙帝國,這本書中也有一定的描寫,是由一部分的印第安人以及歐羅巴州的殖民者建立的,因為內部有印第安人,所以說北美是他們的故土倒是也符合邏輯。
但是,這個國家仍舊是以歐洲殖民者為主。
默默的將手中的曆史書合上,夏亞陷入了沉思,不過一側大門打開,門上的風鈴發出的叮鈴聲打斷了他的思考。
他轉過頭下意識的說道。
“不好意思,我們關門了。”
不過,在見到來人之後,他的眼中就露出了些許饒有興致。
來者是兩個女人,其中一個夏亞不久前見過,在皇宮中,那個叫摩瑞亞的皇帝死去的時候,她就在旁邊。
她是這個帝國現在的女皇,伊莎貝爾·ZU·布裡塔尼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