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什麼時候的事情了?”女人道。
“這我就不清楚了,我隻知道,我爺爺輩的人也在流傳著這個傳說。
阿爾卑斯山腳下的獵戶經常會隨身攜帶一些獅子形的木雕,以庇佑自己能夠獲得好的獵物。”
男人從身上摸索了一下,從衣兜裡拿出了一個小工藝品,是一個獅子木雕,跟那雕像上的獅子有幾分相似。
“就是這東西,我在當地購買的紀念品。”
聽著身側那幾個人的講述,夏亞的眼中帶上了些許若有所思。
阿莉西亞也回憶了一下,“好像在去瑞士的時候確實有遇到一個被熊追的獵戶。”
夏亞略顯無奈的歎了口氣,“這種小事都能留下這些東西嗎。”
“應該是因為那獵戶兒子成為高官的原因。”阿莉西亞說。
夏亞聳了聳肩,也沒有去在意這些東西。
“走吧,音樂會估計快開始了。”
他們繼續在街道中穿行,沿著河岸來到了維亞納的河畔劇院的門口,這裡已經有很多的奧地利上層階級在門口進場了。
門口的服務員在嚴格的檢查著請柬,今天晚上剛好有一場皇家音樂會,國王也會到場。
維也納劇院在現代是一座曆史劇院,不過在這個時代那就是剛完工不久的大劇院了。。
維恩是劇院名稱的一部分,它的來源是流經劇院旁的維恩河。
它被描述“具有最完整的設備以及當代最大的劇院之一”。
是世界上一流的大型歌劇院,是“音樂之都”維也納的主要象徵,素有“世界歌劇中心”之稱。
外貌古色古香,歌劇院為羅馬式宏偉建築。前廳和側廳都用大理石砌成,內部繪有精美壁畫,觀眾席共有6層,可容有座觀眾上千人。
夏亞帶著阿莉西亞跟茜茜找到了一個好位置坐下,四周已經坐上了不少衣著華麗的上層階級了,在上方的特殊包廂裡,國王跟王後也逐漸落座。
隨著時間的流逝,燈漸漸暗了,隻剩舞台上的有些許燈光,在燈光的照耀下。
一位穿著西裝的三十多歲左右的中年人從後台走了上來,他戴著假發,昂首挺胸,精氣神十足,但深邃的眼眸中卻透著他那並不平凡的過往。
那或許就是貝多芬。
夏亞其實也沒有見過貝多芬,他隻是知道他會在這個音樂會中演奏而已,他在這個劇院中任職,擔任作曲。
他向著觀眾們鞠了一躬,接著就坐在了那鋼琴椅上。
隨著那普通的八十八個黑白琴鍵傳來的節奏,夏亞這才確定了這人應該就是那位貝多芬。
悅耳的節奏在整個劇院中回蕩,在他的手下,那一個個普通的琴鍵,都仿佛戴上了無人能及的桂冠,毫無差錯的彈出了他的悲傷,他的信心。
開頭的樂章音調諧婉,指法輕盈,閉了眼仿佛自己站在海岸邊,月光平撒在平靜的海麵上,水天相接,大海沉睡在柔和的月光下,顯得無比幽靜,讓人不由得陶醉其中。
樂章結尾,音樂開始變調,進入第二樂章,月光依舊,但大海開始泛起點點波濤。
風漸漸大了,波濤愈加洶湧,海浪朝岸邊湧來,仿佛大海要從沉睡中醒來。月光撒下,碧波粼粼的海麵上反射著淡淡的月光,像無數顆藍寶石…..
第三樂章緊隨其後,月光依然平靜柔和,可風更大了。
風呼呼地刮,海麵上波濤洶湧,大海仿佛在奔騰,在咆哮,仿佛是誰打擾了他的清夢,在對他怒吼。大海徹底被驚醒了,海上吹起了狂風,卷起了巨浪,無比壯觀。
夏亞過去還真的聽過這樂章,這應該是《月光奏鳴曲》。
他第一次接觸到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還是在小學課本上。
那課本中描述了關於奏鳴曲的名字“月光”的來曆,那是一個傳說。
據說,貝多芬給一位盲人姑娘演奏鋼琴的時候,風吹滅了蠟燭,月光靜靜地灑落在那個貧困的小屋裡,灑在琴鍵上。
這時的貝多芬即興創作了“月光”奏鳴曲。
學完這一課後他就搜了這一奏鳴曲來聽,這也是他除了命運之外聽到的第二首貝多芬的樂曲。
但後來他才知道,現在比較通行的說法是,奏鳴曲的名字是由於德國詩人路德維希.萊爾什塔勃將此曲第一樂章比作“猶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閃爍的湖麵上搖蕩的小舟一般”而來的。
貝多芬的作品總是根植於他所生活的現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