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九章 因統治者而衰落(2 / 2)

現今的沙俄國土呈現出東西長、南北窄,地理上從西往東走,大致可區分成東歐平原、烏拉爾山脈、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東部山地,接著來到太平洋。

而莫斯科就位於東歐平原的中心點,以沙俄整體國土位置來說是較為偏西麵的位置,境內有莫斯科河穿境而過,城市名稱由來也是源於這條河流。

雖然位處東歐平原的中心地帶,但是莫斯科地形上的缺點並不少。

首先是沒有臨海港口的水運優勢,平原地形不容易防守。而從整個沙俄的地理位置來看,又太偏向西邊,導致經營管理並不太容易。

不過,雖然沙俄的國土跨越歐亞大陸,但沙俄人自己一向認定自己是歐洲國家,大型城市發展也都側重於歐亞分界的烏拉爾山脈左側的東歐平原。

加上古俄羅斯屬於封建製度,於是城市的崛起不一定有著環境優勢,卻必然與公國的領導者的勢力消長有關。

莫斯科這個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生活的區域,開創者的名字是尤裡·多爾戈魯基,羅斯托夫-蘇茲達爾公國王公、基輔大公。

1147年他還身為王子之時,在一次權力爭奪戰中獲勝,就邀請親友前往莫斯科慶祝。

這也成為當地最早的文獻紀錄,以及莫斯科名義上的建城之年。在他成為基輔羅斯的統治者之後,也在莫斯科修築防禦工事,成為軍事據點,逐漸有了基礎格局。

但那個時代的政權核心,是以基輔為主,莫斯科這個破落的小地方當然還不具備成為首都的條件。

基輔羅斯是由諸侯國組成的封建體製。

在當時,諸侯國統治者稱為王公。統領諸侯國的頭頭則稱為大公。然而龐大的基輔羅斯,也在13世紀中期遭遇蒙古帝國的入侵,成吉思汗的孫子拔都在這裡建立欽察汗國(金帳汗國)。

雖然概念上的基輔羅斯已經滅國,旗下的各個諸侯國,卻在繳稅與服兵役的義務之外,仍然享有一定程度的自治與自由權利。

而莫斯科在此時反而因為不起眼而躲開了戰亂影響,逐步發展起來。

莫斯科的第一位王公是丹尼爾.亞曆山德羅維奇。丹尼爾的父親是當時的大公,在丹尼爾2歲的時候就一命嗚呼了,將當時還沒什經濟價值的莫斯科作為遺產,給丹尼爾作為王公的封地。

丹尼爾日後就以克林姆林為中心,建立起教堂、政府部門等一些具有權力象征意義的公共建設設施。

他在兄弟鬩牆的奪權混戰中,總能看準風向站到優勢的一方,也極大地擴大了莫斯科的影響力。

但真正讓丹尼爾受到俄羅斯人推崇的原因,是他以傑出的手腕,突破蒙古帝國的占領與王權爭奪的困境,以不流血的方式維護了莫斯科的和平。

後來繼承他統治權的兩個兒子也毫不遜色,在與蒙古帝國統治者的通婚與同盟中締結友好關係。

征稅權力之後迅速累積領地與財富,回頭又將這些資源灌注到克林姆林宮的建設,讓原先設置在基輔的東正教都主教在14世紀中期遷移到莫斯科。於是莫斯科公國就這樣抬升了自己在政治、經濟與宗教上的地位。

但擴張勢必會引起周邊國家的高度警戒,比如與信仰不同的鄰國立陶宛,跟莫斯科之間就發生過不少衝突。

15世紀中期,已經伊斯蘭化的欽察汗國因為日漸衰退產生危機感,於是聯合立陶宛在內的多個公國出兵攻打莫斯科。

當時的莫斯科大公為了保護政權與東正教信仰,痛擊來犯的敵軍,取得了戰爭的勝利。打敗蒙古帝國樹立威望以後,也徹底轉變原本親近蒙古帝國的姿態,從拒絕納稅開始,采取對抗方式逐步脫離控製。

1476年,在伊凡三世的主導下莫斯科公國正式獨立,甚至將原本的版圖擴大了6倍之多。他的孫子伊凡四世更是在統一各地之後成立俄羅斯沙皇國,成為第一任沙皇“恐怖伊凡”,外號是“雷帝”。

恐怖的稱號不隻是解釋他的極端性格,也是表達他將鬆散的封建體製,徹底轉為中央集權的鐵血手段。

沙俄是以莫斯科為基礎發展的,首都也理所應當的是莫斯科。

但曆史沒有理所當然這回事。

100多年後的1712年,俄羅斯沙皇國最後一任君主彼得一世,卻在突然之間把首都從莫斯科遷到北方的聖彼得堡。

說彼得一世這位大帝是最後一任,並不是他被推翻或者駕崩,而是這位後來被稱為“彼得大帝”的君主,在打敗瑞典,取得波羅的海控製權之後,1721年把國名更換為“俄羅斯帝國”,頭銜也從原本的“沙皇”(tsar)改為“皇帝”(emperor)。這兩者原本隻是翻譯不同但意義相同,都是傳承自羅馬帝國的頭銜。

但是彼得大帝稱帝之後,將沙皇的地位下調到與國王同一等級,相對的,他通過皇帝之名提升俄帝國的聲勢。

遷都到更親近歐洲發達國家的聖彼得堡,是彼得大帝企圖實現西化的實際舉措。

雖然橫跨歐亞大陸,但沙俄對自身的定位一直是歐洲國家。

隻是,從15世紀到17世紀,歐洲強權在世界進行爭霸戰的大航海時代,沙俄卻沒能參與其中。甚至在帝國崛起之後,相較於歐洲其他國家的發達程度,似乎也遜色不少。

所以,發展海權與現代化,就成為彼得大帝迫切的目標。航海需要什麼?需要船。船需要什麼?需要港口。

原本屬於內陸國的沙俄,因此必須取得臨海的土地來建設港口。

於是,彼得大帝通過攻打瑞典,控製了波羅的海的土地,迅速的在此開始建立全新的都市,以聖徒彼得命名為聖彼得堡。

遷都一開始並不順利,主要是在莫斯科養尊處優的王公貴族,身為既得利益者,不想承擔遷都的風險與損失。

這反而更讓彼得大帝意識到,要大刀闊斧的執行改革計劃,就要遠離莫斯科這幫傳統勢力,於是更加速遷都時程。在短短的兩年之間,就完成首都轉移工作。

當時的莫斯科已經是歐洲屈指可數的超級都市了,但在遷都之後,莫斯科就因此迅速衰敗。

遷都之後,國家資源流向更加接近於歐洲強國,莫斯科的人口也因此隨之下滑。

雖然在1750年,因為大量農奴與逃兵湧入,使得人口再度激增,但也造成資源過度消耗的問題。

加上沒有規劃的工廠林立、汙染水源,落後的木造建築,導致火災經常發生,經濟發展疲弱也讓治安敗壞,地方民亂暴動事件頻繁,都讓莫斯科失去昔日風采。

當時葉卡捷琳娜二世進行了一係列大刀闊斧的政策,想挽救莫斯科的處境。但嚴重的傳染病很快找上門來。

這場瘟疫中,估計在莫斯科至少有10萬人喪命。這雖然是天災,也是人禍。因為遷都的曆史選擇帶來蝴蝶效應,傳染病的蔓延,當然也與莫斯科地位下降、生活環境轉趨惡劣有關。

直到1918年王朝被推翻,一次大戰結束後的時期,才重新獲得首都名號。

莫斯科因為統治者而閃耀,卻也因為統治者而黯淡。

(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