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尼古拉二世的逝去,羅曼諾夫王朝也正式宣告滅亡。
在這個帝國的屍骸上建立起來的國家,通過了中年人起草的《和平法令》,要求立即締結“不割地、不賠款”的和平條約,向所有交戰國提出休戰建議,宣布退出戰爭。
在特斯拉的引薦下,他們與北辰進行了一場談判,本來按照現如今的戰況,這個新興的國家想要從這場戰爭中脫離,不割地賠款是不太可能的。
不過在特斯拉的斡旋下,他們最終於海參崴簽訂了和平條約。
代價是他們退出中亞,而北辰需要加入特斯拉所創建的《天啟》計劃,也就是那個足以毀滅城市的武器的研究計劃。
同時,另一方需要租借給北辰幾塊大型油田五十年的使用權,其實也算是變相賠款了。
北辰現在對於土地的欲望不大,相比於實際掌控,他們更加傾向於經濟上的掌控。
因為實際掌控所需要花費的精力以及回報是相當不成正比的。
就單單是現如今北辰內部算上東南亞,上百個民族,而且民族融合進度才百來年,各自還都不安分,如果不是主體民族占據絕大多數,這個國家早就二次分裂了。
更何況沙俄本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194個民族,而且還信仰跟北辰內部的信仰體係截然不同的東正教,那就更加麻煩了。
現在不是幾百年前了,種族滅絕這種事情是會留在史冊中的,而且也沒有必要。
同時,河道在這個時代顯然不如山脈好守,以勒拿河為界的話就會多出很長一段國防線,同時還得防另一側的布裡塔尼亞,國防壓力太大了,會多出一些不必要的國防支出。
國土的南北跨度太大了,基建壓力也大。
除此之外,也就是獲得北方的土地的時候可以獲得一條北極航線。
地球是圓的,北極航線是去各個大洲最短的距離,不過現在破冰船技術一般,經濟效益不高。
所以多方取舍之下,直接要求獲取資源是最好的選擇,畢竟北方的這些土地惟一好的地方也就隻有資源了。
之後,沙俄與德意誌簽署的三皇同盟條約是尼古拉二世簽署的,而他死去之後,三皇同盟自然也就煙消雲散了。
至此,北俄也就徹底退出了戰爭。
但是他這麼一退,德奧同盟就有些難受了。
當初三國暫停了西線的戰場,共同選擇進攻波斯。
現在北俄是因為特斯拉的原因成功在這泥潭中成功脫身了,但是北辰可不會放過德奧同盟。
東線戰爭的壓力陡增。
也正如特斯拉所說的那樣,一旦北俄選擇退出戰爭,那麼局勢也必將得到一個扭轉。
所以德意誌選擇以更加激進的行動進行西線的突破。
所以在這一年,德意誌的統帥馬漢·馮將目光轉移到了法國東線上的這個凡爾登要塞上。
自從早年,即一九一四年德意誌進攻凡爾登失敗後,法軍對自己的這個要塞更加充滿了自信,認為德軍已經無力攻下這個地方。
因此在這之後也不再對要塞進行加固和強化。
在一九一六年年初,德軍在進攻凡爾登之前,開始明目張膽地向西線的香貝尼地區增兵,使得當時的法軍統帥約瑟夫認為德軍意在攻取西線此地,以此路線進而進犯巴黎。
於是將部隊大量投入在香貝尼。
不過那位與數百年前的那位聖女同名的貞德則有不同的意見,她向法軍統帥提議,向凡爾登派遣偵察兵,以監視敵軍動向。
雖然約瑟夫並不認為德意誌會選擇在這個已經失敗的地方發起進攻,但出於對貞德那近乎預言的般的判斷能力的信任。
他還是派遣了偵察兵。
不過誰知道,這一派遣不要緊,偵察兵很快就獲得了德軍的一股奇兵以及至少十七個師配置的飛機火炮正在悄悄地向凡爾登靠近的情報。
約瑟夫這才慌忙的向凡爾登部署軍隊,也還好反應的很快,防禦部署的並不算倉促。
不過,德意誌人還是在凡爾登附近鋪設了五條鐵路用作戰爭物資的支援使用。
而到了二月二十一日,也就是夏亞跟阿莉西亞來到凡爾登附近遊玩的這一天。
德意誌軍本著秘密不暴露突擊方向的原則,動用了一千餘門火炮對沿線四十餘公裡的戰線進行了集中轟炸。
此刻,展露在阿莉西亞跟夏亞眼前的,就是無數火炮齊射的壯觀場麵。
仍在昏沉的天幕下,一顆又一顆的火球拖拽著尾焰在空中劃過一條條優美的拋物線轟炸著前沿陣地。
無數的炮火傾瀉在這數十公裡的土地上,將山丘夷為平地,將土牆轟成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