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六章 滿足與歡喜(2 / 2)

妖怪茶話會 雲渺仙 24674 字 10個月前

49當心畫:用拔子在琵琶的中部劃過四弦,是一曲結束時經常用到的右手手法。

50舫:船。

51斂容:收斂麵部表情。

52蝦蟆陵:在長安城東南,曲江附近,是當時有名的遊樂地區。

53教坊:唐代官辦管領音樂雜技、教練歌舞的機關。

54秋娘:唐時歌舞妓常用的名字。

56五陵:在長安城外,漢代五個皇帝的陵墓。

57纏頭:用錦帛之類的財物送給歌舞妓女。

58綃:精細輕美的絲織品。

59鈿頭銀篦:此指鑲嵌著花鈿的篦形發飾。

60擊節:打拍子。

61顏色故:容貌衰老。

62浮梁:古縣名,唐屬饒州。在今江西省景德鎮市,盛產茶葉。

63去來:走了以後。

64夢啼妝淚:夢中啼哭,勻過脂粉的臉上帶著淚痕。

65闌乾:縱橫散亂的樣子。

66重:重新,重又之意。

67唧唧:歎聲。

68嘔啞嘲哳:形容聲音噪雜。

69琵琶語:琵琶聲,琵琶所彈奏的樂曲。

70暫:突然。

71卻坐:退回到原處。

72促弦:把弦擰得更緊。

73向前聲:剛才奏過的單調。

74掩泣:掩麵哭泣。

75青衫:唐朝八品、九品文官的服色。當時的官階是將侍郎,從九品,所以服青衫。

通過寫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結合詩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擊,唱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心聲。社會的動蕩,世態的炎涼,對不幸者命運的同情,對自身失意的感慨,這些本來積蓄在心中的沉痛感受,都一起傾於詩中。它在藝術上的成功還在於運用了優美鮮明的、有音樂感的語言,用視覺的形象來表現聽覺所得來的感受蕭瑟秋風的自然景色和離情彆緒,使作品更加感人。

詩人在這首詩中著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通過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會中被侮辱被損害的樂伎、藝人的悲慘命運,抒發“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情。詩的開頭寫“秋夜送客”,“忽聞”“琵琶聲”,於是“尋聲”“暗問”,“移船”“邀相見”,經過“千呼萬喚”,然後歌女才“半遮麵”地出來了。這種回蕩曲折的描寫,就為“天涯淪落”的主題奠定了基石。

接著以描寫琵琶女彈奏樂曲來揭示她的內心世界。先是“未成曲調”之“有情”,然後“弦弦”“聲聲思”,訴儘了“生平不得誌”和“心中無限事”,展現了琵琶女起伏回蕩的心潮。

然後進而寫琵琶女自訴身世:當年技藝曾教“善才服”,容貌“妝成每被秋娘妒”,京都少年“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然而,時光流種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描寫,與上麵她的彈水,“暮去朝來顏色故”、最終隻好“嫁作商人婦”。這唱互為補充,完成了琵琶女這一形象的塑造。

最後寫詩人感情的波濤為琵琶女的命運所激動,發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歎,抒發了同病相憐,同聲相應的情懷。詩韻明快,步步映襯,處處點綴。

既層出不窮,又著落主題。真如江潮澎湃,波瀾起伏,經久不息。反複吟誦,蕩人胸懷,情味無限。語言鏗鏘,設喻形象。“如急雨”“如私語”“水漿迸”“刀槍鳴”“珠落玉盤”“鶯語花底”。這些讀來如聞其聲,如臨其境。

詩的小序交代時間、地點、人物和故事,概述了琵琶女的悲涼身世,說明寫作本詩動機,並為全詩定下了淒切的感情基調。

全詩共分四段,從“潯陽江頭夜送客”到“猶抱琵琶半遮麵”共十四句,為第一段,寫琵琶女的出場。其中的前六句交代了時間,這是一個楓葉紅、荻花黃、瑟瑟秋風下的夜晚交代了地點,是潯陽江頭。潯陽也就是今天的九江市潯陽江頭也就是前邊序中所說的湓浦口。交代了背景,是詩人給他的朋友送彆。離彆本身就叫人不快,酒宴前再沒有個歌女侍應,當然就更加顯得寂寞難耐了。這裡麵“主人下馬客在船”一句句法稍怪,其意思實際是主人陪著客人一道騎馬來至江邊,一同下馬來到船上。“醉不成歡慘將彆,彆時茫茫江浸月”。這裡的景色和氣氛描寫都很好,它給人一種空曠、寂寥、悵惘的感覺,和主人與客人的失意、傷彆融合一體,構成一種強烈的壓抑感,為下文的突然出現轉機作了準備。其中蹬後八句是正麵寫琵琶女的出場:“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聲音從水麵上飄過來,是來自船上,這聲音一下子就吸引了主人和客人的注意,他們走的不想走、回的不想回了,他們一定要探尋探尋這種美妙聲音的究竟。“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麵。”這裡的描寫非常細致。由於這時是夜間,又由於他們聽到的隻是一種聲音,他們不知道這聲音究竟來自何處,也不知演奏者究竟是什麼人,所以這裡的“尋聲暗問”四個字傳神極了。接著“琵琶聲停”表明演奏者已經聽到了來人的呼問“欲語遲”與後麵的“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麵”相一致,都表明這位演奏者的心灰意懶,和慚愧自己身世的沉淪,她已經不願意再拋頭露麵了。這段琵琶女出場過程的描寫曆曆動人,她未見其人先聞其琵琶聲,未聞其語先已微露其內心之隱痛,為後麵的故事發展造成許多懸念。

從“轉軸撥弦三兩聲”到“唯見江心秋月白”共二十二句為第二段,寫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其中“轉軸撥弦三兩聲”,是寫正式演奏前的調弦試音而後“弦弦掩抑”,寫到曲調的悲傖“低眉信手續續彈”,寫到舒緩的行板。攏、撚、抹、挑,都是彈奏琵琶的手法。霓裳:即,唐朝宮廷中製作的一個舞曲名。六幺:當時流行的一個舞曲名。從“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四弦一聲如裂帛”共十四句,描寫琵琶樂曲的音樂形象,寫它由快速到緩慢、到細弱、到無聲,到突然而起的疾風暴雨,再到最後一劃,戛然而止,詩人在這裡用了一係列的生動比喻,使比較抽象的音樂形象一下子變成了視覺形象。這裡有落玉盤的大珠小珠,有流囀花間的間關鶯語,有水流冰下的絲絲細細,有細到沒有了的“此時無聲勝有聲”,有突然而起的銀瓶乍裂、鐵騎金戈,它使聽者時而悲淒、時而舒緩、時而心曠神怡、時而又驚魂動魄。“東舟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這兩句是寫琵琶女的演奏效果。大家都聽得入迷了,演奏已經結束,而聽者尚沉浸在音樂的境界裡,周圍鴉雀無聲,隻有水中倒映著一輪明月。

從“沉吟放撥插弦中”到“夢啼妝淚紅闌乾”共二十四句為第三段,寫琵琶女自述的身世,自述早年曾走紅運,盛極一時,到後來年長色衰,飄零淪落。沉吟:躊躇,欲言又止的樣子。斂容:指收起演奏時的情感,重新與人鄭重見禮。蝦蟆嶺:即下馬嶺,漢代董仲舒的墳墓,在長安城東南部,臨近曲江。從“十三學得琵琶成”以下十句極寫此女昔日的紅極一時。她年紀幼小,而技藝高超,她被老輩藝人所讚服,而被同輩藝人所妒忌。王孫公子迷戀她的色藝:為了請她演奏,而不惜花費重金她自己也放縱奢華,從來不懂什麼叫吝惜。就這樣年複一年,好時光像水一樣地很快流走了。教坊:唐代管理宮廷樂隊的官署。第一部:如同說第一團、第一隊。秋娘:泛指當時貌美藝高的歌伎。五陵:指長陵、安陵、陽陵、茂陵、平陵五個漢代皇帝的陵墓,是當時富豪居住的地方。五陵年少:通常即指貴族子弟。纏頭:指古代賞給歌舞女子的財禮,唐代用帛,後代用其他財物。紅綃:一種生絲織物。鈿頭:兩頭裝著花鈿的發篦。雲篦:指用金翠珠寶裝點的首飾。擊節:打拍子。歌舞時打拍子原本用木製或竹製的板,現在興之所至,竟拿貴重的鈿頭雲篦擊節,極言其放縱奢華,忘乎所以。等閒:隨隨便便,不重視。從“弟走從軍阿姨死”以下十句寫此女的時過境遷,飄零淪落。隨著她的年長色衰,貴族子弟們都已經不再上門,她僅有的幾個親屬也相繼離散而去,她像一雙過了時的鞋子,再也沒人看、沒人要了,無可奈何隻好嫁給了一個商人。商人關心的是賺錢,從來不懂藝術和情感,他經常獨自外出,而拋下這個可憐的女子留守空船。人是有記憶的,麵對今天的孤獨冷落,回想昔日的錦繡年華,對比之下,怎不讓人傷痛欲絕呢!“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乾。”其實即使不作夢,也是一天不知要想多少遍的。浮梁:縣名,縣治在今江西景德鎮北。紅闌乾:淚水融和脂粉流淌滿麵的樣子。

這首詩的藝術性是很高的,其一,他把歌詠者與被歌詠者的思想感情融二為一,說你也是說我,說我也是說你,命運相同、息息相關。琵琶女敘述身世後,詩人以為他們“同是天涯淪落人”詩人敘述身世後,琵琶女則“感我此言良久立”,琵琶女再彈一曲後,詩人則更是“江州司馬青衫濕。”風塵知己,處處動人憐愛。其二,詩中的寫景物、寫音樂,手段都極其高超,而且又都和寫身世、抒悲慨緊密結合,氣氛一致,使作品自始至終浸沉在一種悲涼哀怨的氛圍裡。其三,作品的語言生動形象,具有很強的概括力,而且轉關跳躍,簡潔靈活,所以整首詩膾炙人口,極易背誦。諸如“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麵”“彆有幽情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乾”“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等等都是多麼凝煉優美、多麼叩人心扉的語句啊!

第一部分寫江上送客,忽聞琵琶聲,為引出琵琶女作交代。從

“潯陽江頭夜送客”至

“猶抱琵琶半遮麵”,敘寫送彆宴無音樂的遺憾,邀請商人婦彈奏琵琶的情形,細致描繪琵琶的聲調,著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

首句

“潯陽江頭夜送客”,隻七個字,就把人物、地點、事件和時間一一作概括的介紹再用

“楓葉荻花秋瑟瑟”一句作環境的烘染,而秋夜送客的蕭瑟落寞之感,已曲曲傳出。

惟其蕭瑟落寞,因而反跌出

“舉酒欲飲無管弦”。

“無管弦”三字,既與後麵的

“終歲不聞絲竹聲”相呼應,又為琵琶女的出場和彈奏作鋪墊。因

“無管弦”而

“醉不成歡慘將彆”,鋪墊已十分有力,再用

“彆時茫茫江浸月”作進一層的環境烘染,構成一種強烈的壓抑感,使得

“忽聞水上琵琶聲”具有濃烈的空穀足音之感,為下文的突然出現轉機作了準備。

“夜送客”之時的

“秋蕭瑟”

“無管弦”

“慘將彆”一轉而為

“忽聞”

“尋聲”

“暗問”

“移船”,直到

“邀相見”,這對於琵琶女的出場來說,已可以說是

“千呼萬喚”了。但

“邀相見”還不那麼容易,又要經曆一個

“千呼萬喚”的過程,她才肯

“出來”。這並不是她在意身份。正象

“我”渴望聽仙樂一般的琵琶聲,是

“直欲攄寫天涯淪落之恨”一樣,她

“千呼萬喚始出來”,也是由於有一肚子

“天涯淪落之恨”,不便明說,也不願見人。詩人正是抓住這一點,用

“琵琶聲停欲語遲”

“猶抱琵琶半遮麵”的肖像描寫來表現她的難言之痛的。這段琵琶女出場過程的描寫曆曆動人,她未見其人先聞其琵琶聲,未聞其語先已微露其內心之隱痛,為後麵的故事發展造成許多懸念。

第二部分寫琵琶女及其演奏的琵琶曲,具體而生動地揭示了琵琶女的內心世界。

琵琶女因

“平生不得誌”而

“千呼萬喚始出來”,又通過琵琶聲調的描寫,表現琵琶女的高超彈技。

用手指叩弦,用手指揉弦,順手下撥,反手回撥,動作嫻熟自然。

粗弦沉重雄壯

“如急雨”,細弦細碎如

“私語”,清脆圓潤如大小珠子落玉盤,又如花底鶯語,從視覺和聽覺角度描述。

“弦弦掩抑聲聲思”以下六句,總寫

“初為後”的彈奏過程,其中既用

“低眉信手續續彈”

“輕攏慢撚抹複挑”描寫彈奏的神態,更用

“似訴平生不得誌”

“說儘心中無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樂曲所抒發的思想情感。此後十四句,在借助語言的音韻摹寫音樂的時候,兼用各種生動的比喻以加強其形象性。

“大弦嘈嘈如急雨”,既用

“嘈嘈”這個疊字詞摹聲,又用

“如急雨”使它形象化。

“小弦切切如私語”亦然。這還不夠,

“嘈嘈切切錯雜彈”,已經再現了

“如急雨”

“如私語”兩種旋律的交錯出現,再用

“大珠小珠落玉盤”一比,視覺形象與聽覺形象就同時顯露出來,令人眼花繚亂,耳不暇接。

旋律繼續變化,出現了先

“滑”後

“澀”的兩種意境。

“間關”之聲,輕快流利,而這種聲音又好象

“鶯語花底”,視覺形象的優美強化了聽覺形象的優美。

“幽咽”之聲,悲抑哽塞,而這種聲音又好象

“泉流冰下”,視覺形象的冷澀強化了聽覺形象的冷澀。由

“冷澀”到

“凝絕”,是一個

“聲漸歇”的過程,詩人用

“彆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的佳句描繪了餘音嫋嫋、餘意無窮的藝術境界,令人拍案叫絕。

彈奏至此,滿以為已經結束了。誰知那

“幽愁暗恨”在

“聲漸歇”的過程中積聚了無窮的力量,無法壓抑,終於如

“銀瓶乍破”,水漿奔迸,如

“鐵騎突出”,刀槍轟鳴,把

“凝絕”的暗流突然推向。才到,即收撥一畫,戛然而止。一曲雖終,而回腸蕩氣、驚心動魄的音樂魅力,卻並沒有消失。

詩人又用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的環境描寫作側麵烘托,給讀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廣闊空間。

第三部分寫琵琶女自述身世。從

“沉吟放撥插弦中”至

“夢啼妝淚紅闌乾”:詩人代商婦訴說身世,由少女到商婦的經曆,亦如琵琶聲的激揚幽抑。

正象在

“邀相見”之後,省掉了請彈琵琶的細節一樣在曲終之後,也略去了關於身世的詢問,而用兩個描寫肖像的句子向

“自言”過渡:“沉吟”的神態,顯然與詢問有關,這反映了她欲說還休的內心矛盾

“放撥”

“插弦中”,

“整頓衣裳”

“起”

“斂容”等一係列動作和表情,則表現了她克服矛盾、一吐為快的心理活動。

“自言”以下,用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抒情筆調,為琵琶女的半生遭遇譜寫了一曲扣人心弦的悲歌,與

“說儘心中無限事”的樂曲互相補充,完成了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得異常生動真實,並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通過這個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會中被侮辱、被損害的樂伎們、藝人們的悲慘命運。

第四部分寫詩人深沉的感慨,從

“我聞琵琶已歎息”到最後的

“江州司馬青衫濕”共二十六句寫詩人,為第四段,寫詩人貶官九江以來的孤獨寂寞之感,感慨自己的身世,抒發與琵琶女的同病相憐之情。

詩人和琵琶女都是從繁華的京城淪落到這偏僻處,詩人的同情中飽含歎息自己的不幸,

“似訴生平不得誌”的琵琶聲中也訴說著詩人的心中不平。詩人感情的波濤為琵琶女的命運所激動,發出了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歎,抒發了同病相憐,同聲相應的情懷。

詩韻明快,步步映襯,處處點綴。感情濃厚,落千古失落者之淚,也為千古失落者觸發了一見傾心之機。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現實主義傑作,全文以人物為線索,既寫琵琶女的身世,又寫詩人的感受,然後在

“同是天涯淪落人”二句上會合。歌女的悲慘遭遇寫得很具體,可算是明線詩人的感情滲透在字裡行間,隨琵琶女彈的曲子和她身世的不斷變化而蕩起層層波浪,可算是暗線。

這一明一暗,一實一虛,使情節波瀾起伏。它所敘述的故事曲折感人,抒發的情感能引起人的共鳴,語言美而不浮華,精而不晦澀,內容貼近生活而又有廣闊的社會性,雅俗共賞。

詩人著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

從開頭到“猶抱琵琶半遮麵”,寫琵琶女的出場。

首句“潯陽江頭夜送客”,隻七個字,就把人物、地點、事件和時間一一作概括的介紹再用“楓葉荻花秋瑟瑟”一句作環境的烘染,而秋夜送客的蕭瑟落寞之感,已曲曲傳出。惟其蕭瑟落寞,因而反跌出“舉酒欲飲無管弦”。“無管弦”三字,既與後麵的“終歲不聞絲竹聲”相呼應,又為琵琶女的出場和彈奏作鋪墊。因“無管弦”而“醉不成歡慘將彆”,鋪墊已十分有力,再用“彆時茫茫江浸月”作進一層的環境烘染,就使得“忽聞水上琵琶聲”具有濃烈的空穀足音之感,無怪乎“主人忘歸客不發”,要“尋聲暗問彈者誰”“移船相近邀相見”了。

從“夜送客”之時的“秋蕭瑟”“無管弦”“慘將彆”一轉而為“忽聞”“尋聲”“暗問”“移船”,直到“邀相見”,這對於琵琶女的出場來說,已可以說是“千呼萬喚”了。但“邀相見”還不那麼容易,又要經曆一個“千呼萬喚”的過程,她才肯“出來”。這並不是她在意身份。正象“我”渴望聽仙樂一般的琵琶聲,是“直欲攄寫天涯淪落之恨”一樣,她“千呼萬喚始出來”,也是由於有一肚子“天涯淪落之恨”,不便明說,也不願見人。詩人正是抓住這一點,用“琵琶聲停欲語遲”“猶抱琵琶半遮麵”的肖像描寫來表現她的難言之痛的。

下麵的一大段,通過描寫琵琶女彈奏的樂曲來揭示她的內心世界。

先用“轉軸撥弦三兩聲”一句寫校弦試音,接著就讚歎“未成曲調先有情”,突出了一個“情”字。“弦弦掩抑聲聲思”以下六句,總寫“初為後”的彈奏過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續續彈”“輕攏慢撚抹複挑”描寫彈奏的神態,更用“似訴平生不得誌”“說儘心中無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樂曲所抒發的思想情感。此後十四句,在借助語言的音韻摹寫音樂的時候,兼用各種生動的比喻以加強其形象性。“大弦嘈嘈如急雨”,既用“嘈嘈”這個疊字詞摹聲,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語”亦然。這還不夠,“嘈嘈切切錯雜彈”,已經再現了“如急雨”“如私語”兩種旋律的交錯出現,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盤”一比,視覺形象與聽覺形象就同時顯露出來,令人眼花繚亂,耳不暇接。旋律繼續變化,出現了先“滑”後“澀”的兩種意境。“間關”之聲,輕快流利,而這種聲音又好象“鶯語花底”,視覺形象的優美強化了聽覺形象的優美。“幽咽”之聲,悲抑哽塞,而這種聲音又好象“泉流冰下”,視覺形象的冷澀強化了聽覺形象的冷澀。由“冷澀”到“凝絕”,是一個“聲漸歇”的過程,詩人用“彆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的佳句描繪了餘音嫋嫋、餘意無窮的藝術境界,令人拍案叫絕。彈奏至此,滿以為已經結束了。誰知那“幽愁暗恨”在“聲漸歇”的過程中積聚了無窮的力量,無法壓抑,終於如“銀瓶乍破”,水漿奔迸,如“鐵騎突出”,刀槍轟鳴,把“凝絕”的暗流突然推向。才到,即收撥一畫,戛然而止。一曲雖終,而回腸蕩氣、驚心動魄的音樂魅力,卻並沒有消失。詩人又用“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的環境描寫作側麵烘托,給讀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廣闊空間。

如此繪聲繪色地再現千變萬化的音樂形象,已不能不使我們驚佩作者的藝術才華。但作者的才華還不僅表現在再現音樂形象,更重要的是通過音樂形象的千變萬化,展現了琵琶女起伏回蕩的心潮,為下麵的訴說身世作了音樂性的渲染。

正象在“邀相見”之後,省掉了請彈琵琶的細節一樣在曲終之後,也略去了關於身世的詢問,而用兩個描寫肖像的句子向“自言”過渡:“沉吟”的神態,顯然與詢問有關,這反映了她欲說還休的內心矛盾“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等一係列動作和表情,則表現了她克服矛盾、一吐為快的心理活動。“自言”以下,用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抒情筆調,為琵琶女的半生遭遇譜寫了一曲扣人心弦的悲歌,與“說儘心中無限事”的樂曲互相補充,完成了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

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得異常生動真實,並具有高度的典型性。通過這個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會中被侮辱、被損害的樂伎們、藝人們的悲慘命運。麵對這個形象,怎能不一灑同情之淚!

作者在被琵琶女的命運激起的情感波濤中坦露了自我形象。“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的那個“我”,是作者自己。作者由於要求革除暴政、實行仁政而遭受打擊,從長安貶到九江,心情很痛苦。當琵琶女第一次彈出哀怨的樂曲、表達心事的時候,就已經撥動了他的心弦,發出了深長的歎息聲。當琵琶女自訴身世、講到“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乾”的時候,就更激起他的情感的共鳴:“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同病相憐,同聲相應,忍不住說出了自己的遭遇。

寫琵琶女自訴身世,詳昔而略今寫自己的遭遇,則壓根兒不提被貶以前的事。這也許是意味著以彼之詳,補此之略吧!比方說,琵琶女昔日在京城裡“曲罷常教善才伏,妝成每被秋娘妒”的情況和作者被貶以前的情況是不是有某些相通之處呢?同樣,他被貶以後的處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婦”以後的處境是不是也有某些類似之處呢?看來是有的,要不然,怎麼會發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慨?

五嶽祭秩皆三公,四方環鎮嵩當中。

火維地荒足妖怪,天假神柄專其雄。

噴雲泄霧藏半腹,雖有絕頂誰能窮?

我來正逢秋雨節,陰氣晦昧無清風。

潛心默禱若有應,豈非正直能感通!

須臾靜掃眾峰出,仰見突兀撐青空。

紫蓋連延接天柱,石廩騰擲堆祝融。

森然魄動下馬拜,鬆柏一徑趨靈宮。

粉牆丹柱動光彩,鬼物圖畫填青紅。

升階傴僂薦脯酒,欲以菲薄明其衷。

廟令老人識神意,睢盱偵伺能鞠躬。

手持杯珓導我擲,雲此最吉餘難同。

竄逐蠻荒幸不死,衣食才足甘長終。

侯王將相望久絕,神縱欲福難為功。

夜投佛寺上高閣,星月掩映雲曈曨。

猿鳴鐘動不知曙,杲杲寒日生於東。想和更多誌同道合的人一起聊妖怪茶話會,微信關注“或者”與更多書友一起聊喜歡的書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