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女孩想把自己的朋友介紹給家人。
但是換來的卻是他們不理解的目光。
他們以為她出什麼問題了。
被所有人質疑,她也不由得覺得是不是自己出什麼問題了?
她不敢再提墓鬼的話題。
“……我想要去掃墓的。”
女孩喃喃出聲,“但是那年,爸爸再婚了。”
“那個女人不喜歡鄉下,執意要住到城裡。”
那個女人……
中年男子下意識的想,看來,女孩跟後媽的關係並不好。
“我們就搬家了。”
女孩想到那時的自己就好像家裡的透明人一樣,沒有人在意她的想法。
連搬家這件事都是她看到家裡人在整理東西的時候才知道的。
“那年發生了很多事情。”
“外公突然生病走了。”
兩位親人的先後離世讓彼時的女孩愈發的沉默,“外婆的身子也不好了。”
“老人家沒有辦法繼續去山上掃墓。”
“爸爸這邊要跟著那個女人去給她的爸爸掃墓。”
“媽媽就被人遺忘了……”
“我還太小。”
“沒有辦法一個人跑那麼遠回去掃墓。”
“我也不知道媽媽墓地的具體位置。”
她那時候心裡也憋著一股氣。
有種你不跟我說話,我也不跟你說話的幼稚心理。
她幾次想開口,卻還是沒有問爸爸媽媽的墓地在哪裡。
“那是媽媽走後我第一次沒有去看媽媽。”
到了今天,說起這件事,女孩的心情還是有些沉鬱。
“那年夏天我上初中了,初中需要住校。”
“考高中的時候我也特意選了要住校的學校。”
“我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學校裡。”
“我不喜歡回家。”
“我不喜歡那個女人。”
現在,她已經能很坦然的說出自己的想法了。
“那個女人也不喜歡我。”
“雖然我那時還是個孩子,但是,其實孩子遠比大人想的敏感。”
“不過,那個女人沒有為難我,她隻是忽視了我。”
“跟對我的態度不一樣。”
“那個女人對弟弟很好。”
“她知道,奶奶很寶貝弟弟。”
“也在那一年,那個女人懷孕了,生了一對龍鳳胎。”
“大家都很高興。”
“我也就更加的不受重視了。”
想到那時候自己明明很傷心難過卻還要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即使現在已經看開的女孩,還是覺得心裡有些悶悶的不舒服。
她選擇住校,就是不想待在這樣的家裡,不想看到那個女人。
也不想看到變得讓她覺得有些陌生的家人。
“現在想想,其實當時的自己也有錯。”
女孩喃喃。
那時的她太過敏感,本身也不是一個擅長表達自己情緒的孩子。
她隻會把想法埋在心裡。
然後默默的生氣與傷心。
這樣的她又哪裡會讓本就對她感官一般的人喜歡呢?
若是換個性格開朗的女孩處在她的位置,也許一切的發展都不同了。
可是她就是她。
即使笨拙,她也沒有想要改變。
現在她與家人的關係像是熟悉的陌生人。
他們之間的交流更像是公式化的應酬。
她不覺得這樣有什麼不好。
反倒這樣的相處模式讓她覺得放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