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方導會如何做(2 / 2)

“《天國王朝》,薩拉丁率領軍隊包圍耶路撒冷城,城內的守軍分出一股來談判。”

王德發漸漸冒汗:“再早一些?”

“國內的《大決戰》係列。”

王德發:“國外的?”見方沂馬上要開口,迅速強調:“越早越好,儘可能的早。”

方沂並沒有停頓,“《埃及王後》。安東尼跟屋大維各自率領軍團作戰。60年代的史詩片。”

王德發訥訥不能語,一會兒,道:“好。”

轉而講第二種手法:“蒙太奇。”

意指人為地拚貼剪輯不同鏡頭,從而賦予新的含義。坦白講,蒙太奇屬於基礎手法,基礎到可能很多時候,我們沒有意識到正在使用它。

影史最著名的蒙太奇,可能是1930年的反戰電影《西線無戰事》,主人公保爾爬出戰壕去捕捉蝴蝶,結果被冷槍打中死去,導演給蝴蝶撲棱翅膀飛翔的鏡頭一個特寫,象征自由與和平;那一天前線司令部的報告中卻寫:西線無戰事。

《致鬱青春》末尾,兩輛相背而駛的車,川流中逐漸隱去,切換車道,消失深藍天空的傾覆,同樣是人生終不得見的象征。

方沂於是在腦子想象如何運用這手法。

凱斯萬。

比如工人身上的樸素毛衣,多停留半秒,讓觀眾看清楚,是手打的——觀眾會想,是離家的遊子,還是要成家的新人。

凱斯圖。

擱在流水線工位旁,可愛的小孩子照片,最好是蘿莉——觀眾知道,工人們可能要不得不服從了,他下跪,是因為他在家裡要頂天立地。

特寫也可以換到勞工對麵,比如韓國女老板,拍她倨傲的神情,以及廠裡不斷運作,震耳欲聾的機械流水線;顯然,這兩者聯係起來,後者便被前者賦予人格化。

以上任何一條路徑都可行,可能都會拍下來,但剪輯片子時,隻能選取其中一個,由導演根據整體把握。

方沂把自己的想法告訴王德發。

王德發卻微張著嘴,聽得入迷,並且臉色逐漸的黯淡下來,兩縷抻出來的垂發,無精打采:“師弟,你儘管繼續辦。”

第三組鏡頭是工人屈從,唯獨方沂作為主角,他要形單影隻的站著。

這裡也要定視角。

方沂到工人方,以及飾演女老板的演員那邊來回,想象鏡頭中的效果。

是在工人方,自然以方沂為中心,效果是觀眾的代入感更強,更易煽情;是在女老板一邊,情感沒有那樣濃烈,但鏡頭會呈現出更多真實感。

攝影師按照他的吩咐挪動機位。方沂在監視器前看,並不斷吩咐攝影師調整位置。在膠片時代,方沂要是做導演,是沒辦法這樣的,當時沒有監視器,片子如何,隻能是攝影師本人看得到,導演要等片子洗好之後才能判斷;因此,常常有導演急忙忙找攝影師,問“如何”,“拍的怎麼樣”,或者更乾脆一些,直接站在攝影機後麵,用肉眼睛當監視器。

——最終把位置定在女老板的側後方,也就是隻有女老板的聲音,但是拍攝的,卻是隔了一段距離的工人們,這是反常規的,但這種鏡頭更顯真實,有第三人稱的“窺視感”。

部分媒體來國內胡編亂造,一般都會這樣,我們不僅僅要批評他們的濾鏡。

王德發抱著雙臂在旁邊看,仿佛很震驚的樣子;方沂不斷的指揮演員站位,技術人員也不得不根據他的要求改變,但整個劇組到現在莫名的聽話,並且很少作無用功。

像是本來如此。

“何勝!何勝!”王德發下意識呼喚他的親愛助理。

“方導……找我。”但助理似乎分身無術呀。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