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事業發展到一定程度,拜碼頭,找靠山是不得不進行的事情。
陳立圓並不是很清楚,以為他是橫空出世的年輕人,還處於無主階段,他在待價而沽。
之所以有這種錯覺,因為方沂不從屬於港圈,京圈,西北圈,滬圈……哪怕其中任何一個,他一直在單打獨鬥,憑硬天賦吃飯,每個角色幾乎都是卷來的,每個角色都卷贏了。
這條路子,混男二男三是可以的,想穩定的混男一,難度就非常大,就算上去了,極容易掉級。
沒有人能保證自己次次都爆種,把一部看上去沒人要的片子硬帶起來。
更靠譜的選擇,是找實力強大的下家,穩固自己的人氣。
拿大哥成舉例。
加入嘉禾後,大哥成每部片子都是男主角,不是大哥成卷出來的,也不是試鏡出來的——而是一開始就確定了大哥成來扛票房,做主演,然後才寫劇本,再找導演,找製片人,找其他演員,最終立項。
任何一個環節和大哥成不合,那就換人。
大哥成想要的人,強塞進來。
大哥成搞撲街了片子,連撲了三部,成本六千多萬美金,沒關係,繼續拍下一個。拍到重新翻紅為止。
是這麼玩的。
港台的小生演撲街了一部又一部,因為他們走的本來就不是市場化的路線。在其背後的資本沒有徹底垮台,或者對其終於失去耐心之前,小生們可以繼續這麼造下去。
老胡這種就反過來了,不是公司來帶他起飛,是他扛著公司。
他還沒意識到這一點。
兩人組回去的時候,各自訂了不同的航班。此時《仙三》第一集已經在寶島東森電視台播出,收視率為2.3%。
寶島的收視率統計標準和大陸不一樣,硬要換算的話,大概相當於10%的大陸收視率。如果不出意外,又是一部壓過當地劇的陸劇。
上峰笑開懷啊,搞不好電視劇播完後,又要去做報告。
桶蘸價值怎麼來的,就是這麼來的。
作為文化產品的一種,電視劇本身不像電影那樣侵略性強,管控相對溫和。
得益於此,陸劇在整個亞洲有過光輝戰績,論文化輸出,比時下拉胯的電影還要更給力一點。
趙軍旗拍完《還珠》係列和《情深深雨蒙蒙》後,在東南亞紅到發紫,01年受到“越南”大領導特邀參加訪越代表團,作為文藝交流大使首次訪問越南。
越南大領導、文化部長以及當地的天王級彆歌手親自接機。兩方大領導握手後,越方的那位馬上甩開其他大佬,徑直跑去找趙軍旗要簽名。
由於在越南的人氣太高,趙軍旗甚至不敢出酒店,錄製當地節目時,胡誌明市出動了警察開道。
這程度,比方沂在東洋要風光多了啊。
畢竟東洋人能看到大陸電影,也就鳩山上台這一小會兒,越南看大陸劇可是看了幾十年了。
——台北桃園機場。方沂的經紀人拎了個大包,裡麵裝滿了當地粉絲送來的小禮物——更多的因為裝不下,臨時捐獻給了當地的紅十字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