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碎念JPG。
宋高宗位麵
考了兩次都沒摸到及格門檻的趙構看到大宋那麼多及格的人,破防了。
這不是在說他堂堂天子,不如幾個文人嗎?
而且這幾個文人寫的詩詞還都是他討厭的,尤其是李清照,竟敢諷刺他,還罵他。
趙構冷哼一聲,老虎不發威都把他當病貓是吧。
“朕沒記錯的話趙明誠就在江寧?”趙構會記得江寧,完全是因為不少臣子提議遷都建康(南京),他派人去建康看過。
而江寧府就位於建康,是江南東路的首府。
汪伯彥恭維道:“官家好記性,趙明誠如今正是江寧知府。”
趙構冷笑一聲,“知道該怎麼做了吧?”
“臣這就讓人擬旨,趙明誠——”
“慢著,”趙構及時打斷了汪伯彥的話,陰惻惻地笑道:“罷官就不用了,她既然如此希望朕北伐,收複失地,就將趙明誠調回開封吧。”
汪伯彥讚道:“官家英明。”
開封
宗澤一連說了幾個好字,“大宋收複失地有望了。”說罷,直呼兒子去寫信給天幕上有抗金之誌的文士們。
話音剛落又搖頭,“不,我要自己寫,待我看完解析就去寫。”
宗潁看著宗澤歡喜得手足無措的樣子,不得不潑冷水道,“
爹,那幾位大才,您除了聽說過易安的大名,其他人可有聽說過?”
沒聽過這信要往哪裡寫?
宗澤聞言,眉間的喜色散了些,同時想起了一件事:“壞了!趙明誠如今任江寧知府。”忙吩咐兒子,“你速速派人去江寧尋找易安,若她願意,將其接來開封。”
“爹是擔心易安居士會觸怒官家?”
宗澤長歎,“官家這些日子的行事你也見到了,這不明擺著的事嗎?”說罷,對宗潁吩咐:“速去江寧,路上可以散布一些話,至於散布什麼你自己看著吧。”
***
模擬考場
“我們來看第一道古詩文題,這是唐代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歌,其創作背景是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的秋天。
這一年李白應友人元演之邀,前來太原,意欲攀桂以求聞達,然而輾轉三晉,時曆半載,終未能得到實現抱負之機會,故有懷歸之意。到了秋季便寫下了這首懷鄉之作。”
“第一小問考的是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難點在於題目的陷阱,問的是不恰當而不是正確答案。很明顯該選擇B,早、秋兩個字點題沒錯,但有提到聽覺嗎?沒有!所以選擇B。
第二小問讓賞析最後一句,以及表達了詩人什麼思想感情。這題4分,寫法1分,結合內容分析1分,思想感情2分。
答案示例一:該句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將思鄉之情比作綿綿不斷的汾河水,借其無時無刻不在悠悠地流淌,生動形象地表現了詩人思鄉之情的濃烈、綿長。
表達了詩人羈旅他鄉,時時刻刻不在思念著自己的家鄉和親人,以及渴望歸鄉的急切心情[1]。
示例二:運用了化虛為實的手法……”
李白:“……”
李白垂眸看了眼自己隻得了一分的答案,上麵寫著表達了詩人懷才不遇,失意之下悲秋傷月,感慨時光飛逝,仕途無望的無可奈何以及囊中羞澀了想家。
默默蓋住答案,李白若無其事的往下聽。
“第二題是唐代詩人李賀寫的《南園》,李賀的南園組詩一共有十三首,合稱《南園十三首》,這隻是其中一首。”
李賀之前的文人們:好家夥,南園到底是什麼樣的園子,居然能寫十三首詩。
感受到四麵八方投來的視線,李賀身體微僵,彆問,問就是還沒寫。
“這組詩是李賀辭官回到福昌昌穀後,在家鄉的南園閒居時所作的一組雜詩,創作時間在唐憲宗元和八年(813)至十一年之間(816)。
第一問和上一題可以說一模一樣啊,都是選不正確的一項,而且都是錯在一個點上。D中的視聽結合,畫麵感強,這四句詩都沒有聽覺方麵的描寫,很明顯選D。”
“第二問讓比較此詩與《雁門太守行》在內容和情感上的不同。
做這道題首先要先把《雁門太守行》背下來,看投影儀,兩首詩都在上麵了,是不是對比很強烈?如果不說都是李賀寫的,是不是很難將它們聯係在一起?
那是什麼原因造成詩人李賀寫出如此風格迥異的詩歌?”
李賀:我也想知道。
唐太宗位麵
聽到辭官兩個字就覺得不妙的李世民,抬頭看了眼那兩首詩,尤其看到那首《雁門太守行》時,眼睛都亮了,直呼好詩。!
迴夢逐光向你推薦他的其他作品:
希望你也喜歡,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