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到沉城飛機設計研究所是在上午9點鐘,而正式開始講座的時間計劃是十點,時間趕的還是比較緊的。
他和眾人寒暄了一番,就到後麵去做準備了。
講座被安排在了一樓大會議廳。
會議廳旁邊的辦公室裡,王浩和李建華,趙鑫等人坐在一起,說起了講座報告的問題。
上次在西海大學的時候,王浩很認真的做了講解,結果李建華、趙鑫等人都聽不懂。
李建華對此印象深刻,他委婉的對王浩說道,“王教授,這次能不能講的更精細一點?你的那個方法實在……”
“難度太高了!”
因為知道內容的重要性,他也不要麵子了,就說起想讓王浩講的更細一些。
“放心吧,我會講的更細一些的。”王浩說道。
李建華左右看看,也沒看到王浩拿出什麼東西,有些奇怪的問道,“有什麼準備嗎?”
“什麼準備?”
“比如一些資料之類……”李建華稍稍有些擔心,因為沒有看到任何資料之類,他以為王浩沒有任何準備。
王浩指了一下自己的腦袋,很有信心的笑道,“都在這裡了。”
在來之前,王浩也想過準備一些資料,但後來就發現根本沒有必要。
崔勳年給的方程組已經足夠他練手了,連續完成六組近似解組,在不斷的替換轉化過程中,可以說對新方法運用純屬。
這個方法還是他自己研究出來的,一切都已經印在腦子裡。
另外,他隻是講解運用方法而已,讓其他人知道怎麼去用就可以了,自然不用特彆去準備,一切都已經了然於胸。
不過王浩思考著還是打算有時間寫一個總結,分析整個推導的底層邏輯,即便不發表出來,也可以提交保密研究封存一下。
這可能會對其他人的研究有參考價值。
畢竟他的研究也不敢保證無法被後人超越,甚至說肯定會有後人能夠進行超越,或者是對他研究出的方法進行改進。
如果完全沒有相關的推導內容,隻是傳授求解的方法,就等於沒有理論基礎的技術應用,不存在任何的改進提升空間。
王浩思考著說道,“李總設計,你也不用擔心,這次講座,我估計最少要講六個小時。”
“六個小時?”這個時間長度讓李建華感到非常驚訝,他以為隻是一兩個小時的講座,甚至都沒有確定下午還有內容。
王浩道,“六個小時可能還不太夠”,他說的很認真,“雖然不太可能,但我希望讓每一個人都能夠聽明白。”
隻是簡單的一句話,卻讓李建華非常感動,他沒有想到王浩會這麼重視講座。
有些學者被邀請來講座,講座的過程中,根本不理會下麵的人是否能聽懂,甚至說他們會覺得底下的人都聽不懂,才更加證明他的博學。
這可不是一、兩個學者,好多學者都是這樣的。
比如,一些學術交流的報告會上,有些專家上去做報告,也根本不理會有多少人能聽懂。
隻要頂級的專家能聽懂,能做出個評判就可以了。
王浩則是寧願自己多講一段兒時間,李建華是真的有些被感動了,他發現王浩是真心希望更多人能聽懂,而不隻是口頭上說一說。
實際上,王浩當然會重視講座,更多人能聽懂,才能夠回饋更多的靈感和知識,以便在ns方程的研究上取得新的突破。
當然,同時他確實希望更多人能聽懂。
畢竟是自己的研究,傳播給更多的人,也算是一種個人的成就了。
……
很快,講座開始了。
這次的報告來了很多學者。
王浩站在會議廳的講台上,看著台下的人群,感覺有點像是學校的大教室,粗略估計也超過百人。
過百的人數似乎並不多,但考慮到台下都是頂尖學者,而且好多都是空氣動力學,流體力學的專家,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
當然也少不了,部分人是來湊熱鬨的。
在王浩的眼裡,李建華這種就屬於湊熱鬨的類型,因為李建華是做飛機整體設計,是帶領團隊做飛機設計項目的,而不是專業從事空氣動力學研究。
在空氣動力學的領域上,他的水平最多比普通博士高一些,甚至可能還趕不上普通的博士,隻是對應用研究更了解一些,基礎肯定是有不小的缺失。
台下有好多學者也是類似的情況。
他們或許是某個方向的專家,但隻要不是流體力學、空氣動力學,不是專門研究、使用相關方程,想要聽懂報告就幾乎不可能。
術業有專攻。
在科學、數學的領域更是如此。
哪怕是一個頂級的院士,也很難涉及跨領域的內容,甚至非主要研究領域,能力水平趕上一個博士生,就已經相當不錯了。
等會場安靜下來以後,王浩站在台上,開口說道,“今天,我很榮幸受到李總設計的邀請,來到這裡做講座報告。”
“這是有關我對偏微分方程、ns方程求解方向的研究報告。”
“我對於飛機設計不了解,對於空氣動力學也沒有特彆的研究,但我對ns方程,偏微分方程,有一些的個人理解和研究。”
“李總設計認為,我的研究對於飛機外形設計相關計算很有幫助,所以,我站在了這裡。”
“我想,大家也不是來聽客套話的,下麵就直接進入主題了。”
王浩笑著說完就在白板上寫下了兩行內容,也就是兩個標題《偏微分方程組求取近似解組以及《替換方程與原方程對比分析修正。
“我把研究分成兩塊內容。前麵就是偏微分方程組的求取近似解組的方法,會在上午進行講解,這一部分內容相對比較簡單,我相信多數人都是能夠聽懂、能夠理解的。”
“後麵一個主題是替換方程與原方程的對比分析修正,會在下午進行講解,這一部分內容難度相對較高,但也是計算中最重要的部分。”
“下麵我們就開始第一部分的講解。”
“……”
王浩開始認真講了起來,他就像是在教學課堂上,表現的很是隨意,但講解卻做的非常精細。
台下的人也認真跟著聽。
他們發現王浩講的速度很慢,而且隻是計算方法的介紹,確實是能很容易能聽明白的。
不過,有些人依舊覺得有些地方晦澀難懂,他們隻能用筆做出記錄,把結論記下來才能繼續跟著聽。
還有些開始沒多久就已經聽不懂了。
其中就包括李建華。
這次再聽一遍講解內容,李建知道自己為什麼聽不懂了,因為他沒有相關的數學基礎,或者說,有基礎也早就忘記了。
在沒有基礎的情況下,講解的再細致,一些轉換的步驟也不可能聽懂。
李建華感覺非常的鬱悶,他一直認為自己在空氣動力學上,也是有一定研究和理解的,但碰到很專業複雜的問題,即便對方詳細的做講解,他卻連聽都聽不懂的。
還有些人也很快跟不上了,但跟不上的原因,並不是不能夠理解,而是聽講的過程中有些走神,或者和旁人說了句話,再回過神就完全跟不上了。
他們也忍不住小聲問一下其他人,“怎麼就到這裡了?剛才講的是什麼?那個轉換是怎麼來的?”
沒有人回答。
好多人都已經發現,王浩講解的內容難度很高,但認真聽還是能夠明白的。
如果走神一下可就不一樣了。
數學就是這樣的。
一整套邏輯體係中,有一步跟不上,後麵也就很難再理解了,但台上的講座肯定不會停下來,也不會被單獨一個人做解釋。
王浩在台上認真做著講解。
他是希望每一個人都能跟上,有些難理解的地方,還連續強調好幾次,可還是有些人跟不上,就沒什麼好辦法了。
他隻能不斷強調,“如果剛才的地方沒有聽明白,就記下這個結論,把這個結論當成是定義、公式。”
這樣說完以後才繼續。
整個過程真像是教室裡給學生講課,但根本沒有人在意這一點,他們無暇去考慮其他問題,隻是跟著認真聽。
不過整體來說,就像是王浩的判斷,上午的內容還是相對比較簡單的。
即便有些地方聽不懂,也可以記下結論,跟著繼續聽。
……
中午。
王浩被招帶著去吃了午飯,隨後就到休息廳睡了一覺。
他確實感到有些疲憊,因為趕的是淩晨的飛機,來了以後就直接過來講座了。
這一覺睡了近兩個小時。
等在醒來伸展一下身體,才稍稍恢複了精神,兩點半的時候,就又到了會議廳裡。
好多人已經等在那裡了。
“下午的內容是替換方程與原方程的對比分析修正,這個內容難度比上午要高。”
王浩第一句話就給所有人打了預防針,“其中牽著一些離散數學和泛函分析中,很有難度的數學分析方法。”
“如果你們中有人沒有基礎,可以先把結論記下來,不用試圖去理解全部內容。”
這一部分是最有難度的,王浩甚至覺得不會有人全部都能聽懂。
他對於台下的專家們水平能力已經有了了解。
這些專家們從事的是空氣動力學的研究,但大部分都是應用研究,而不是理論研究。他們對其他偏微分方程也很少有研究,更不用說一些高深的分析方法了。
其中肯定有一些水平很高的專家,但大部分並沒有觸及進這麼多領域。
另外,有些專家年齡已經大了,他們沒有辦法一口氣消耗這麼多內容,即便是有基礎想全部跟上也很難。
所以先把一些結論記住,再去試著理解就是很好的方法,而不是浪費很多精力在難理解的地方。
王浩說完了前置的話,就開始認真的講了起來。
因為涉及的內容難度比較高,講解比上午更精細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