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建華和汪承林都希望能拿到七億的大項目。
八點半。
王浩到達了會場,好多學者頓時迎了過來,其中也包括杜建華和汪承林。
每個人對王浩都非常熱情。
整個項目就是王浩申請下來的,他掌控著項目自然就能決定項目分配問題。
換句話說,王浩就是項目分配最重要的評審。
王浩和學者們寒暄了一陣,也差不多到了時間,就上台對於項目整體進行了解釋。
“我們的研究主要目的,就是以新型超導材料的特性,來溝通半拓撲理論和常規的超導凝態物理理論。”
“從微觀的角度上來說,就是溝通原子構架和電子運動之間的關係。”
“超導機製是個很大的領域,不管是半拓撲理論,還是超導凝態物理,都是單方麵的解釋,而我們則是要把兩者結合在一起……”
“接下來,我解釋一下其中最重點的幾個項目方向……”
……
在一係列研究項目中,最重要的是七億經費電子波研究的大項目。
其深層的研究不隻是對於完善超導機製很重要,後續還可以根據實驗研究結合半拓撲理論,展開去論證電磁力以及導電機製。
電磁力以及導電機製,是基礎物理的問題,從微觀的角度去論證,某種程度上來說,等於是溝通了微觀和宏觀力學問題,一定程度上,也是促進物理的大一統。
“這個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需要的不止是實驗,牽扯到底層的解析,難度也很高,我們需要的不止是幾種電子波……”
王浩針對最大的項目解釋了近一個小時,如此可見,對於項目的重視程度了。
會場內的學者們,也都聽的非常期待。
如此重大的項目研究,可就不隻是經費的問題了,研究能有重大的成果,對個人也是個巨大的提升。
當然了。
他們也知道項目還是做實驗研究,後續的理論研究還是靠主團隊,包括鄧煥山的實驗組、反重力組,以及王浩的研究組來完成。
有資格申請七億大項目的,其實就隻有三個人。
一個是基礎科學中心的汪承林,另一個是超導重點實驗室的杜建華,最後則是東港超導研究中心的賀峰。
和前麵兩個人相比,賀峰相對還是要差一些的。
等上午的會議結束以後,杜建華、汪承林以及賀峰,就一起找到了王浩,談一下最大項目的問題。
王浩正和超導辦公室的吳暉院士在一起。
針對項目分配的問題,王浩是有些為難的,他轉過頭看向吳暉,說道,“我不插手項目分配,還是要看基金會這邊。”
不管是哪個團隊去做項目,隻要能夠完成基礎的實驗,得到相關的數據,基本上就能接受了。
汪承林、杜建華以及賀峰,三人的實驗組都有實力做最大的項目,分配項目,肯定牽扯到很多的問題,他自然是不想插手的。
這本來也是科學基金會的工作。
三人都看向吳暉。
吳暉則是苦笑一聲,有些無奈的說道,“王院士沒什麼意見,其實我也沒什麼意見,你們的團隊都符合要求。”
具體怎麼分配還沒有想好,公開招標的科研項目,也不像是工程招標項目一樣,還能從經費上入手,比如,哪一個團隊壓的經費越少,就把項目分配過去。
這當然是不行的。
科研、實驗,經費需求就擺在那裡,研究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問題有很多,卡經費可能意味著後續無法完成研究,尤其如此重要的研究,更不能夠出現差錯。
吳暉也是有些頭疼的,他仔細思考了一下,忽然想到了反重力的研究。
最開始反重力的研究出來,西海大學物理實驗室規模不夠,就乾脆讓幾個團隊一起做研究,看哪一個團隊的成果更好。
當時王浩所率領的物理實驗室,把交流重力指標提升到了超過百分之六,最終拿下了後續的項目,也讓其他研究團隊無話可說。
吳暉說起了當初的事情,就對王浩道,“王院士,不然這樣,你想一個專業的研究,讓他們幾個團隊一起去做,哪一個團隊做的最好,就能拿到項目?”
吳暉的建議確實是個好方法。
他們又一起看向王浩。
王浩仔細思考了一下,開口道,“這樣吧。我們這個項目需要研究的是電子波,而首先要開展的,是測算電子波和拓撲薄帶之間的關係。”
“你們可以做這個研究,看誰能做的更好……”
王浩簡單做了解釋。
汪承林思考著問道,“像是這種電子波的研究,即便出成果也很難判斷吧?”
其他兩人也點點頭。
他們都是專業做超導凝態物理研究的學者,自然很清楚超導電子波的研究,評判上有很大的問題。
有一些國際性的成果,甚至可能是假的、偽造的,因為成果發表以後也無法做出判斷。
王浩則是不在意的笑道,“你們隻需要做研究,最終由我來評判。”
他補充了一句,“當然,前提是你們相信,我的評判是公正的。”
“那肯定。”
“我相信王院士!”
“不管結果怎麼樣,隻要是王院士的判斷,我百分百信服!”
王浩自然是能夠做出評判的,因為他能夠找到正確的路,同時,他對於研究也是非常看重的。
如果研究能夠有突出的成果,就能夠構架出電子波和半拓撲結構,甚至進一波研究出,電流承載強度和半拓撲結構的關係。
在簡單商議了以後,他們做出了最後決定,給每個實驗團隊一千五百萬的經費,讓他們開啟最初始的研究。
哪一個團隊成果更好,就能獲得後續七億的項目。
“時間,要多久呢?”賀峰開口問道。
“既然是申請項目,也不能時間太長……一個月吧。”王浩說了個時間,還思索著補充一句,“一個月應該夠了。”
在場的幾個人互相對視,都不由得扯了扯嘴角,他們聽到時間就知道不可能完成研究。
一個月?
開什麼玩笑!
他們讓團隊先弄懂,主要的內容都需要一個星期以上,再去準備實驗、設計實驗,投入到研究中,一個月夠做什麼?
吳暉也用力扯扯嘴角,他實在不知道該說什麼。
顯然。
王浩對待科研的時間觀念,和其他人完全不一樣。
“大概對於王浩來說,一個月已經很長了吧?但是,正常的實驗研究,最低也是幾個月起步……”
吳暉思考著搖搖頭。
汪承林、杜建華以及賀峰,互相對視一眼,最後也沒有再說什麼,因為他們的競爭對手是彼此,而不是王浩。
雖然都覺得一個月時間太短,根本什麼都做不了,但他們不需要完成研究,隻需要比其他人做的更好就可以了。
該怎麼比其他人做的好呢?
他們彼此對視一眼,空氣中碰撞出激烈的火花。
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