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三章 我們好像是掌握了一種超級恐怖的技術!(1 / 2)

王浩第一次感到了迷茫。

以往的實驗過程中,結果往往都是在預料之中的,即便出現數值偏高的情況,他也能知道具體代表了什麼。

現在不一樣了。

微米級顆粒性材料支持的直流反重力實驗,所製造出來的反重力場強度大大出乎意料。

他本來預計隻在23%28%之間。

這個數據已經很高,足以製造出強度超過十倍率的射線,可最終的數據達到了33.433%。

在反重力場強度18%的情況下,通過強壓縮以及內部的核反應,就能夠製造出超過7.5倍率的射線。

33.433%,是什麼概念呢?

那麼最終製造出的射線強度,和反重力場強度數值會呈現什麼樣的關係呢?

指數級?

受限的冪數級對比關係?

又或者是正比關係?

王浩暫時無法做出判定,主要是因為沒有足夠多的實驗數據支持,直流反重力是一種新的技術。

直流反重力最開始是依靠高壓混合材料實現的,後來則是依靠一階鐵的超導材料實現,但總計實驗的材料也隻有兩個,內部進行微型核反應的能源支持,更是隻有一次實驗。

如此稀少的實驗次數,數據自然沒有參考意義。

王浩輕輕搖了搖頭,“以此支持製造出的射線,強度是很難說的,還是要看實驗了。”

廖建國聽的有些驚訝。

在以往的實驗和研究中,王浩對於結果都很有把握,他的預計和實驗結果不會存在太大的偏差。

現在竟然也沒有概念了?

廖建國都感覺很有意思,他頓時說道,“看來還是隻能實驗了,到時候激發出射線再進行測定就可以了。”

“測定也很難。”

王浩搖頭道,“我們無法對於十倍率以上的射線強度進行測定。”

廖建國想想點頭道,“也對,我們對於強度的測定,都是參考強湮滅力場,現在強湮滅力場的上限隻有8點多,彆說10倍率,即便是9倍率,也隻能以材料磁化反應數據來粗略進行估算。”

“如果超出了10倍率,磁化反應數據也不準確。”

王浩道,“因為特異反應,升階元素的特異反應,會大大影響磁化反應強度,而且到了10t以上的磁場強度……沒有辦法。”

他說著搖了搖頭。

然後仔細想了一下,問一下廖建國,“你覺得呢?直流場力強度和射線強度,具體是什麼關係?指數、冪數,還是正比關係?”

“這個……”

廖建國當然不知道,“王院士,你都不知道,我也不敢亂說啊。”

“你猜一下。”

“猜?”

“對。”

“好吧。”廖建國想想道,“我覺得應該是正比關係吧?場力強度越高,激發出的射線強度越高,當然,前提是其他條件一致,包括乾涉磁場,內部熱源能量都是一致的。”

“在18%的場力強度上,能激發出7.5倍率的湮滅力場,34%的強度,大概……不到14倍率?”

他仔細分析的說著,越說就越覺得有道理。

王浩輕輕的點頭,發現沒有反饋到任何正確結果,頓時歎氣道,“你說的也很有用,最少排除了一個錯誤答桉。”

“什麼?”

“沒什麼。”

王浩拍著廖建國的肩膀,認真道,“加油吧,廖教授,接下來一段時間,你可有的忙了。”

他說完補充了一句,“核聚變研究那邊也會找上你們。”

“這個我知道。”

廖建國回答了一聲,腦子裡還在想著剛才王浩的話。

排除一個錯誤答桉?

難道王院士是覺得我的分析不對?

怎麼可能!

王院士也不知道具體情況,等完善了設備並激發出射線,到時候,再看看誰才是對的!

……

現在的實驗結果,代表著射線以及關聯的強湮滅力場技術,都將會迎來重大突破。

33.433%,也隻是剛剛開始而已。

微米級顆粒性材料製造技術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他們所製造的顆粒性材料,顆粒的平均尺寸也隻在100微米左右。

伴隨著相關製造技術的提升,後續肯定能製造出精度更高的顆粒性材料,也就代表能激發更強的直流反重力場。

“不隻是激發射線,到時候,內部形成的湮滅力場薄層,強度都可能超過10倍率。”

“到時候,肯定會有一大堆的成果。”

“也許能發現更多的升階元素?或者是其他發現……”

“……”

王浩對此非常的期待。

遺憾的是,真正進入到實驗還需要等待,因為設備的完善需要時間。

他們進行的隻是直流反重力實驗,基礎材料隻是放在了位置上,想要進行下一步實驗,就必須製造穩定的設備。

穩定的設備,才能夠在內部激發微型核反應堆。

在完善設備之後,他們還需要在外層加裝螺旋磁場,整個實驗裝置做下來就是一個不小的工程。

好在射線的研究,獲得了資源的重點傾斜。

不管是人員、設備、材料都是優先供給的,但想做好設備也需要超過兩個月時間。

接下來就是射線實驗組的工作了。

王浩並不需要留在實驗基地,他隻需要等待設備完善,再過來參與射線激發實驗就可以了。

他回了西海大學。

本來是想休息一段時間,過一下輕鬆悠閒的生活,可還沒有過上兩天,就有個核工程研究所的小組找了過來。

小組帶隊的是王燁。

王燁負責核聚變論證研究的事務,帶隊找過來是和王浩談一下‘氘氘反應的點火測試’問題。

核聚變項目論證可不是紙上談兵。

科技部門審批了十億經費,大部分都是用來做實驗的,他們需要通過真實的實驗來強化理論基礎。

氘氘反應的點火測試就是很重要的實驗。

這個實驗是要測定具體多高的反應強度,能讓氘氘反應自發的持續下去,而不會中途停止。

核工程研究所的小組接了項目。

汪百川就是項目的負責人,他並不是自己做的申請,而是王燁和湯建軍商議後直接分配的。

原因很簡單,有資格研究‘核聚變爆炸’的學者很少。

汪百川是其中出類拔萃的,他還真實參與過氫彈爆炸的實驗,而大多數同領域的學者,都可以歸在‘理論派’,根本就沒有類似的經曆。

一群人找到了王浩以後,王燁就對實驗做了說明。

汪百川的性子有些急,他直接問道,“王院士,我們真能實現點火氘氘反應嗎?”

氘氚反應,是主要的核聚變方式,也是氫彈的製造原理。

氘氘反應,則是一種氫核聚變,是太陽產能的主要方式之一,同時,點火要求非常的苛刻。

人類還沒有實現過氘氘反應的點火。

從理論上來說,需要加熱到十億攝氏度,才能夠讓氘氘反應自發持續下去,也就是實現點火要求。

汪百川接到項目以後,都感到不可思議,他無法想象怎麼樣實現氘氘反應的點火。

這個研究還不是實驗室環境,而是要在常規環境進行氘氘反應的點火,讓反應自發持續進行下去。

以此,才能收集到足夠的數據。

如果換做是氘氚反應實驗,就可以理解為‘進行一次又一次的小型氫彈爆炸實驗’。

王浩笑道,“是否能實現氘氘點火,我隻能說從理論上是可以的,因為我們沒有具體做過實驗,但是我個人相信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