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四章 從點到線,技術實用化,最差也是防空利器!(2 / 2)

如果想要提高原子彈的威力,那麼必須不停加裝核材料和炸藥,然而原子彈內核裂變材料利用率非常低,通常很難超過40%。

例如,廣島爆炸小男孩原子彈一共裝填了64公斤鈾235,但是最後真正發生裂變反應的隻有約600克,即便是采用了效率更高的內爆式結構的長崎原子彈,其核材料利用率也隻是剛剛達到20%。

目前,全世界威力最大的原子彈,是阿邁瑞肯五十年代常春藤計劃中試爆的mk18型原子彈。

這發原子彈的tnt當量接近50萬噸,但是重量卻高達7.8噸。

與之相比,阿邁瑞肯的b83熱核炸彈的重量隻有不到1.1噸,但是爆炸當量卻高達120萬噸。

這就是原子彈和氫彈的差距。

氫彈內部使用的是氘氚材料,氘和氚發生聚變反應能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同時反應也會非常的充分,爆炸的威力自然就非常大。

現在,他們進行的是氘氘反應研究。

氘氘反應釋放的能量比氘氚反應低一個數量級,同時反應需求的環境更加苛刻,自然就很難做到反應充分。

但反應不充分,才具有持續性以及可控性。

如果把材料放置在一個容器內,反應不充分才能夠持續進行下去,否則一口氣全部反應完畢,即便能進行有效的控製,也不再具有持續性。

可控的核反應,就是要讓反應一直持續下去。

比如,核電站使用的低豐度核反應堆,反應能夠持續運行十幾年、幾十年時間。

“現在的實驗結果,已經接近預期。”

“大獲成功啊!”

汪百川滿是期待的交代起工作,“彙總實驗數據。我們回去以後,論證一下材料密度問題,下一次降低材料密度,爭取找到反應的臨界線。”

……

於此同時。

射線實驗組也在總結收獲。

他們使用內置微型核反應堆的射線發生設備,定點完成射線的釋放也可以算作實驗範疇。

從第一次定點到最終的點火,他們總計進行了七次釋放實驗,同時使用了大量精細設備進行數據檢測,也對於射線的釋放距離、時間、強度有了更多更詳細的了解。

總結會議上。

劉雲利說起了數據,“這一次的釋放距離為211公裡左右,射線是圓柱形態,直徑1.13厘米。”

“釋放口射線強度7.8倍率。”

“從點火反應來看,211公裡位置,強度並沒有明顯下降。”

“我們以此判斷,射線釋放覆蓋的最遠距離超過500公裡,對比3號設備提升近一倍……”

“同時,我們精準的測定了持續時間,為1.192秒。”

這個數據說出來,廖建國的臉上也露出了笑容,“1.192秒,比最開始不到0.1秒長了十幾倍啊!”

“現在可以肯定,內部能量強度和射線持續時間呈現直接性的正相關。”

“等會後,大家都做個總結,我們寫一份報告上去。”

其他人都跟著點頭。

劉雲利做完了報告以後,則思考起一個問題。

射線的釋放隻是一個點、一條射線,現在又有了持續時間,但持續時間帶來的效益似乎也不大。

如果把射線看做是一種能量波,而不是純粹的特殊場力,持續性存在本身,就說明其能量強度大大增加。

能量強度增大,是否代表能擴大覆蓋範圍?

等會議結束以後,劉雲利就找到了廖建國,說起了自己的想法,“廖主任,我們釋放射線時,是不是可以試著增大磁場缺口?”

“什麼意思?”

廖建國第一時間沒反應過來。

劉雲利道,“射線發現到現在,我們的釋放口都是打開螺旋磁場的一個點位,現在內置了核反應堆,是否可以打開兩個點位、三個點位,或者論證打開一個小型的弧線缺口,來釋放出射線?”

“這個……”

廖建國當然無法回答。

但是他順著思路仔細想一想,頓時忍不住瞪大了眼睛,“你的意思是,釋放出的射線,可以呈現出一個扇麵,而不僅僅是一條線?”

“對!”

劉雲利用力點頭。

兩人的呼吸都不由粗重起來。

若是能實現‘扇麵形’釋放,絕對會是射線發生技術的巨大提升。

現在的射線釋放就隻是一條線,對準目標打擊的就是一個點,在延伸也隻是一條線。

射線釋放距離達到幾百公裡,幾百公裡外要打擊一個點,一擊命中的概率太小太小了。

核聚變反應的點火,也是提前進行射線釋放實驗,再把材料放置在固定點位,才能夠精準的進行點火。

換句話說,射線的實用性並不高。

如果打開兩個缺口、三個缺口,或者論證把缺口設計成一條弧線,釋放出的射線就會是一個扇麵,而不僅僅是一條線。

哪怕扇麵的弧度非常微小,兩側直線的夾角隻有0.1度,擴展到幾百公裡外形成的弧長也輕鬆達到幾百米。

這樣射線的打擊範圍就從一個點,變成了一個幾百米的線。

如果在進一步呢?

從微小的弧線變成微小的圓麵,幾百公裡外的覆蓋範圍,就從幾百米的線變成直徑幾百米的麵。

到時候,命中還是問題嗎?

廖建國思考著倒吸一口涼氣,馬上道,“劉教授,你這個想法很好,我絕對支持,但具體……”

“要不,問一下王院士?”

“對!”

劉雲利和廖建國一起去了辦公室,馬上就用電腦設備聯係起了王浩,他們所用的是保密的特殊網絡。

線路都是電腦直連電腦,並不需要連接外部網絡,安全性還是非常可靠的。

王浩剛得知汪百川的實驗成功,即便是在意料之中還是值得高興的,聽完了彙報就準備下樓去逛一圈,結果才走到樓門口就被陳蒙檬喊了回去。

“射線組?”

“劉雲利和廖建國?”

陳蒙蒙簡單說了一下信息。

王浩接上了網絡以後,就聽對麵的劉雲利說起最新的想法,隨後也陷入了思考中,好半天才做出了判斷,“你這個想法很好,理論上是可行的。隻不過,需要龐大的內置能量支持。”

“你們已經證明,射線持續時間和內置能量強度正相關。”

“如果是釋放出線、覆蓋成麵,可以實驗試一下,我覺得有可能釋放成功,但釋放距離可能會大受影響。”

“至於更進一步……”

“現在的設備肯定不行,估計要內置高能量源的核聚變才有希望。”

後麵的話,劉雲利都沒聽清楚。

他腦子裡就剩下最前麵的‘可行’,馬上回應道,“我們這就研究一下看看。”

“釋放距離受影響也沒關係。”

“哪怕隻覆蓋幾十公裡,有了這種技術,最差也能用作防空,而且會是最先進的防空利器!”

劉雲利激動的說道,“王院士,射線技術實用化,就是我們研究的目的之一啊!”

“現在有希望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