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四章 摒棄前嫌、同心協力?模擬計算問題(2 / 2)

另一個就是汪百川。

汪百川的心裡也很驚訝,但他比其他人澹定許多,因為更驚訝的技術他已經見識過了。

這讓汪百川心裡產生了優越感,不由美滋滋想著,“真是小題大做!”

“你們這群人,要是知道那種超級武器似的點火技術……彆一口氣兒憋不上來……”

“驚死了!”

他不知道的是,設計中所謂‘強湮滅力場發生技術’,其實就是‘超級武器技術’。

……

當核聚變設計組驚訝於‘強湮滅力場發生技術’時,阿邁瑞肯的高層決策權也在為強湮滅力場發生技術的研究爭論不休。

格魯姆湖計劃遲遲沒有成果,讓相關的決策者們感到很被動,媒體輿論上也出現了各種質疑的聲音。

加莫夫沙普利的離任,也沒有能讓事情告一段落,因為他們必須繼續展開強湮滅力場的研究。

是繼續原來的方向,還是尋找新的方向?

一號決策人找來了十幾個專家問詢,得出的答桉可以說南轅北轍,他也不知道該相信誰。

“我們需要重新進行論證。”

“沙普利的研究方向不一定正確。實際情況是,早在一階鐵發現前,王浩的團隊就已經製造了強度超過7.倍率的強湮滅力場。”

“他們先是製造了高強度的場力,然後才發現了一階鐵。”

“我們想跳過製造場力的階段,但根本就沒有理論支持,那些專家學者們意見也根本不統一……”

“但是我們現在怎麼做?”

其他人都可以隨意進行討論,但一號決策人必須要做出決策,最好是短時間內就做出決策。

這就是他的工作。

如果遲遲不能下定決心,就會被認為沒有能力。

現在早已經不是幾年前,強湮滅力場不再隻是科技探索,而是真正牽扯到了高端技術,而且牽扯到了很多重量級的領域。

比如,材料。

材料是最重要的科技領域。

強湮滅力場能支持升階材料,讓超導技術、鋰電池、高端合金等方向有了蓬勃發展。

現在還牽扯到了能源。

雖然他們不看好種花家的核聚變項目,但最少種花家可以投入進行論證設計,說明掌握的強湮滅力場技術,已經趨近於穩定和完善。

而他們……

連強湮滅力場都沒有製造出來!

在經過一係列討論以後,一號決策人確定了三個方向,一個方向就是繼續支持格魯姆湖計劃,隻不過要對於計劃進行修正,不能單純依賴升級材料。

第二個方向就是重新加入國際湮滅理論組織。

國際湮滅理論組織掌握的強湮滅力場技術,和反重力性態研究中心存在很大差距,但他們至少能製造出強湮滅力場,隻要重新加入國際湮滅理論組織,就能掌握最基礎的技術。

第三個方向就是試著和種花家合作。

這個方向是最不被看好的,因為種花家沒有任何理由和他們合作,也不可能平白的分享技術。

不過一號決策人認為,還是應該給對方壓力,不讓對方輕鬆舒心的發展。

所以他們馬上和種花家的高層聯係,並對外宣稱希望能夠加入種花家的核聚變項目。

這是真實想法。

所有的機構、國家的判斷都差不多,他們認為種花家的核聚變研究大概率不會成功。

但是,加入核聚變項目有益無害。

他們能從中了解一些技術和設計問題,順便探究一下王浩團隊掌握的高端強湮滅力場技術。

同時,輿論公式也開始了。

很多有影響力的人站出來表示,“可控核聚變研究是全人類的事情,代表著人類能源的未來,必須要進行國際合作,來增加實現的可能。”

“湮滅科技需要所有國家一起研究……”

“在清潔能源領域技術上,各個國家應該摒棄前嫌、同心協力,共同構建地球美好的未來……”

……

阿邁瑞肯發起的輿論攻勢,看起來是很浩大,但實際上沒有什麼用處。

摒棄前嫌、同心協力?

彆說是種花家、王浩團隊了,阿邁瑞肯想重回國際湮滅理論組織都遇到了阻礙。

雖然他們沒有表示退出國際湮滅理論組織,但卻停止了對組織的資金支持,‘第二期’的五十億美元沒有到賬不說,還撤走了絕大部分學者,轉而專攻格魯姆湖計劃。

現在阿邁瑞肯再想重新加入,自然就會有一係列反對的聲音。

核聚變裝置設計組。

第一次會議結束以後,各個小組快速進入到工作中,因為設計組才剛剛成立,後續又有不少新人到來,他們來了以後就驚訝的發現,工作似乎已經開始了。

各個小組都忙碌個不停。

新人們甚至沒有時間適應環境,到來的第一天就給安排了工作。

王浩則相對清閒一些。

他已經完成了主框架的設計,後續就是和其他人一起完善細節,但研究上來說,總是會有事情找上來。

這天,汪百川和鄧林山一起找過來。

鄧林山是計算機組的負責人,計算機組的先期工作是製造一個模擬係統。

核聚變裝置的模擬係統,最大的難點就在於對內部等離子體的模擬,等離子體的問題和常規運動不同,有著各種各樣‘難以琢磨的行為’。

其計算會牽扯到不穩定性、湍流等方程。

這一類型的方程,都是高難度的偏微分方程,絕大部分隻能做近似計算,模擬就會牽扯到準確度的問題。

鄧林山的能力很強。

他參與過‘人造太陽’項目的模擬程序設計工作,而且是負責人之一。

現在製造計算機模擬係統,也直接拿來‘人造太陽’項目的模擬程序做參照。

鄧林山是這麼想的,可真正投入工作並和汪百川討論一下氘氘反應的能量問題後,他就發現連開頭都做不了,因為情況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首先,氘氚反應變成了氘氘反應。

其次,反應環境是高強度的反重力環境。

最後,點火方式大大改變。他根本就無法理解,反重力環境下如何實現點火,反應又是如何展開的。

這還怎麼模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