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我們必須接受這個現實,如果他們用這樣的導彈,我們沒有任何辦法進行防禦。”
當即有人就問道,“會不會是空艦2發射的導彈?開啟隱形護罩的空艦2,我們也檢測不到。”
“不會。”
羅德裡格斯搖頭,“我們也討論過這種可能,但隻要導彈被發射出來,不管速度再驚人,我們也一定能夠檢測到。”
“這種隱形能力一定是存在於導彈本身……”
“隻是,不知道具體是什麼技術。”
最後一句說的有些鬱悶。
對方發射了一枚無法被雷達檢測到的導彈,爆炸地點距離他們最先進的雷達船隻有不到12海裡。
他們隻能眼睜睜看著導彈爆炸,連一點兒信息都檢測不到,而且還不知道對方用的什麼技術。
這實在讓人太絕望了。
……
指揮中心。
當收到1173型雷達艦船的消息,他們就知道實驗取得了成功,指揮中心內頓時一片歡呼。
現在進行的導彈試射實驗,主核心並不是導彈本身,而是導彈外層的棕金塗層。
棕金具有吸收電磁波的性質,是天然的‘隱形材料’,塗抹在導彈外層就能讓導彈具有隱形能力。
導彈外層也不是隻有棕金塗層,最外層還有一層‘防護材料’,目的是減弱棕金的能量輻射,同時也能讓導彈回歸正常顏色,而不是棕金顯露出的‘深棕色’。
這次實驗有兩個目的。
一個就是實驗棕金的隱形性能,另一個目的,就是震懾阿邁瑞肯軍方,讓他們知道己方有直接突破防禦的隱形導彈技術。
兩個目的基本都達到了。
隱形導彈技術,實在是太具有威懾力了,能製造出隱形的常規導彈,自然也能製造出其他類型的隱形導彈。
如果把常規導彈換成中遠程導彈,甚至洲際導彈,到時候,會怎麼樣呢?
對方的雷達係統檢測不到,再加上導彈性能超高,想要攔截自然是不可能的事情,換句話說,己方的導彈不能攔截,想擊中什麼目標就能擊中什麼目標。
這樣的導彈威懾力太強了。
在擁有了隱形導彈技術以後,己方的常規武器作戰能力,已經超越了阿邁瑞肯,後者用於威懾的高端航母,在隱形導彈、空艦2等武器麵前,就隻是漂浮在海麵上的靶子而已。
這種情況下,阿邁瑞肯再去宣揚什麼軍事威懾,或者是聯合其他國家進行演習,就顯得有些可笑了。
顯然。
阿邁瑞肯也很清楚這一點。
在沒有搞清楚‘隱形導彈技術’之前,他們完全沒心情再進行什麼聯合演習,之前他們的軍方代表,還可以宣稱有信心打贏局部戰爭。
現在……
他們覺得打起來是必敗的,即便是派出航母編隊參戰,結果也不會有任何改變。
……
通過一次導彈試射實驗,軍方嘗到了高端技術的好處。
他們隻是使用了一種非常先進的材料,就能夠讓導彈技術取得質的突破,隱形導彈技術讓對手雷達全部失靈,導彈部隊的打擊能力,可以說取得了‘跨次元’的突破。
在實驗結束之後,軍方馬上關注起了沉會明團隊的研究。
棕金,讓導彈、飛行器以及其他武器,直接擁有隱形能力,可以說是‘讓對手看不到的技術’;沉會明團隊的研究,則是‘看到一切對手的技術’。
兩者結合在一起,足以立於不敗之地。
王浩沒有時間關注沉會明的研究,他已經身在核聚變工程項目基地,並在湯建軍等人的帶領下參觀起來。
他還是第一次來項目基地。
項目基地的麵積非常大,靠著湖泊的平地上到處都是忙碌的身影,中心位置則有一個很大的圓形凹陷。
那是主設備選定的位置。
王浩跟著湯建軍一起來到圓形凹陷的邊緣,注意到附近不是泥土,而是鋪滿了厚實的特殊材料。
湯建軍介紹道,“地麵上是抗高溫、輻射材料,地下修建了五層,周圍還有厚實的鋼筋結構,就是為了安全考慮。”
“裝置是在地下的。”
“我們仔細討論過,地下四十米左右是適合的位置,即便是有什麼意外發生,爆炸也不會波及太廣。”
“地下也有很多好處,設備不會受到天氣的影響。”
湯建軍連續說了一大堆,帶著王浩下了地下二層,看到了空曠的中心位置,繼續介紹起來,“這個銀色的邊緣就是湮滅力場薄層的位置,抗壓材料已經運過來了,等中心裝配好,就會裝抗壓材料。”
“中心位置,我們還在研究。”
“接下來的一、兩個月時間,我們的主要工作就是中心的主裝置……”
他說著歎氣道,“設計實在是太複雜了。設計雖然沒什麼問題,但是真牽扯到製造,或多或少會存在差異。”
“等中心位置建造好,就開始核聚變點火實驗,到時候,也不知道會遇到多少問題……”
他苦笑一聲,“也不知道,我還能不能堅持到裝置完善。”
“應該沒問題吧?”王浩跟著說道,“湯院士,您今年才64吧?堅持個一兩年,沒有問題。”
“一、兩年?”
湯建軍苦笑道,“一、兩年,怎麼可能呢?像是這種研究,十年八年能夠完善就已經很快了。”
“我覺得,就隻是主裝置的核聚變點火、維持反應,最少也需要五年以上時間才能完善。”
“結合其他部分,研究能量實際轉化電能……”
“再用五年?”
他說著搖頭道,“我現在身體是不行了,擔任這個負責人,能堅持兩年、三年就不錯了,估計再長也堅持不了。”
王浩認可點頭。
湯建軍的年紀已經大了,擔任副總設計師、工程項目負責人,對於他來說確實有很大的壓力。
但他對於研發時間是不認可的,“不用擔心,湯院士,我相信這個研究不用那麼長時間。”
“主裝置點火實驗、反應維持實驗,做幾次就可以了。”
“一年,足夠。”
“這還要看建造速度。”
湯建軍看向王浩,抿嘴搖頭,“不可能的。王院士,你是沒做過這種工程項目,彆說是核聚變了,我帶隊做托卡馬克裝置,後續也進行了三年才能讓裝置穩定。”
“中途遇到什麼問題,進行一個小修改,都要等很長時間。”
“核聚變裝置就更麻煩了。”
“如果中心出現什麼問題,再拆解裝置、找問題、修正……這會是個漫長的過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