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五九 談古論今說辯證(2 / 2)

危險啊孩子 肖遠征 4001 字 10個月前

在湖b,張之洞至今還頗有名聲。不僅人們在餘茶飯後常常議論到這位“張文襄公”的遺跡軼事,而且現在的武h市還有一條相當繁華的大街,就叫做“張之洞路”。但是,這位早年進仕及第。後來又成為“大學士”的大知識分子,在創辦漢陽鐵廠的過程中,卻出足了洋相。

第一個洋相是:從國外買回來的設備根本不適合使用當地的原材料,可惜好礦煉不出可用的鋼鐵。

要辦廠,首先要引進設備。這當然是對的,關鍵是引進什麼設備。這點,張之洞全然不懂,又妄自尊大,聽不進彆人的意見。漢陽的設備是從英國進口的。當時。張之洞給我國駐英國公使打了一個電報,要他向英國訂購全套設備。而英國的生產廠家回答說:“要訂設備,首先要將鐵礦石和煤、焦碳等原材料送來廠裡化驗,看看這些原材料適合煉什麼鋼,然後定製什麼樣的爐子。如果根本不了解使用礦石原料的質地而配製煉爐,就會差之毫厘,失之千裡。這是含糊不得的。”我國駐英公使把這個意見轉達給了張之洞,張之洞不以為然地說:“以中國之大,何所不有?豈必先覓煤、鐵而後購機爐?但照英國所用者,購辦一份可耳!”

既然總督作了決定,那就買吧!至於英國的生產廠家,反正是要做生意的,當然也樂於滿足這個不懂行的顧主的要求,便照英國鋼鐵廠的機爐設備,製造了一套啟運中國。

漢陽鐵廠建成後,使用大冶的鐵礦石。本來大冶礦石的鐵含量在60%以上,是品位很高的鐵礦石,但用這套設備生產出來的鋼,卻不能用。原因是:英國的設備是根據英國使用的原料設計的,與大冶的礦石根本對不上號,使得該廠十幾年也煉不出一噸可用的鋼來。於是,這位“張文襄公”在近代經濟史上,也就給人留下了一個笑柄。我們國家的《中國近代工業史料》也編入了張文襄公的大謬。

第二個洋相是:選址違反了工業定位原則,浪費了大量資金。

廠址的選擇經過一番爭議。據《葉景葵記漢冶萍》一文記載:“擇建廠之地,有議設爐於大冶者,張嫌其照料不便。久之,乃得地於龜山之麓。襟江帶河,形勢雖便,而地址狹小,一帶水田,不得不以巨資經營之。”僅廠基填土就耗了百餘萬兩銀子,可見當時是下了血本的。那麼為什麼要選擇在龜山之麓建廠呢?

這就和上麵說的那首詩有關係了。張之洞既然是考試出身,自然對這首詩有很深的感情。他下諭:一定要把鐵廠建在黃鶴樓上看得見它冒煙的地方。既然有詩為證,黃鶴樓上看得最清楚的地方,莫過於漢陽了,設廠在漢陽,也就無可厚非了。當年的漢陽鐵廠,就在龜山旁邊,現在的晴川飯店大廈後麵一帶。

上麵已經講到,龜山之麓,一帶水田,僅廠基填土就耗資白銀百餘萬兩,這已經是十分蠢了。而建成開工之後,漢陽沒有原料,需要從大冶運礦,萍鄉運煤。當時運輸不便,大成問題。根據工業定位原則,首先要求資源得到充分應用,社會勞動大量節省,在最近距離內把供、產、銷、運緊密結合起來。一句話,也就是希望取得最佳經濟效益。同時,工業生產,是要把原材料經過生產過程變為產品,它有失重、改形、變換性能等變化。凡是失重多的原材料,生產應接近原料產地;凡是失重少的原材料,生產應接近消費中心;凡是化學反應快,容易變質的原材料,應就地生產;凡是產品易燃、易碎、運輸困難的產品,應接近消費區生產。等等。這些都是辦工業必須具備的起碼知識,而張之洞不懂這些尚且情有可原。但是,自己不懂,為什麼不能不恥下問,集思廣益呢?

鋼鐵工業使用的原材料失重多,一般地說,首先應考慮接近原材料產地生產這一原則。當然,也還有一些因素應綜合考慮。總之,在“黃鶴樓上看冒煙”絕對不是工業定位的一條原則,這不過是張文襄公留下的又一個笑柄之一。

第三個洋相是:企業官僚化。

漢陽鐵廠在經營方麵更是一塌糊塗,企業和衙門完全一樣。據當時一些報紙記載,這個鐵廠凡“督辦到廠一次,全廠必須懸燈結彩,陳設一新,廠員翎頂衣冠,腳靴手本,站班迎迓。”“督辦之下,複設總、會辦,月支薪水二百兩、一千兩,一凡綠呢轎,紅傘親兵、號掛,以及公館內所需一切器具、夥食、煙酒零用,均由廠支給。”而且該廠辦事人員過多,大多數又是有權有勢的官僚們的親友。他們既不懂冶煉技術,又不懂企業管理,據說,終日酣嬉,不務正業,經常搞得廠裡無煤可用,無鐵可煉。該廠破土動工建成投產三年,到了光緒22年,投資的650萬兩銀子用光了,張之洞多次奏請撥款也撥不下來。於是,漢陽鐵廠隻好招募商股,改為官商合辦,把包袱甩了出去。

“諸位!”夏天把《張之洞辦鐵廠》的故事講完後,對大家說:“張文襄公是名人,到現在我們還能在新華書店買到他的文集。但是,一個人——不論是名人還是普通人,隻要你的認識偏離了客觀實際,在行為上違反了客觀規律,所做之事都會與自己的目的適得其反。所以,我們要學會運用尊重客觀和辯證原則,這就是我今天要講這個故事的目的。”

……

夏天開完科務會,樂得輕鬆,讓大家早早地回了家,忙他們一年一度的元宵湯丸去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