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菜和水煮。
(選二)
歎缺糧,三月肉不嘗。
夏吃楊梅冬剝筍,
獵取野豬遍山忙。
捉蛇二更長。
“天呐!”——我想說的是:當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民族乃至一個國家的生存寄望於他人之時,是多麼的懸乎和不幸啊!
忘了告訴你:我們家當初憑奶奶一個勞動力,結合我們利用假日勞動掙工分供養五口之家,仍是最多米借給彆人的家庭之一。
二是要解決分析問題的思想方法問題和自信心問題。譬如,家庭問題怎麼看?有人說:幸福的家庭都一樣,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又有人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又譬如,回答“我是社會最底層嗎?”這一命題,俗話說得好:“想起劉玄德,夜夜睡不得:想起叫化仔,我還算過得”。這也算是積極的人生態度。但在分析方法上不可以先有觀點後找根據佐證,而是要找出一大堆“是”的理由,同時又找出一大堆“不是”的理由,然後,在反複揚棄與推敲中得出客觀結論。
三是要有大局觀,要以樂觀豁達的態度正確對待挫折和失誤,也就說要做到客觀分析、調整心態、平衡穩定。當決策失誤的時候要分析:以自己和家庭的總體能力能化解嗎?如果能夠化解,那也沒有什麼大了不起的,最多是掏錢買了個明白。碰到挫折怎麼辦?要堅信:我隻要記取教訓,成功還會遠嗎?這就是柳暗花明的意境。
俗話說,人生如夢,事事如棋。我想,能不能把它改成:人生如棋,成功的關鍵在於運籌帷幄、布局謀略。在解放戰爭初期,***等革命家指揮劉、鄧大軍千裡挺進大彆山就是謀篇布局的神來之筆。而他在《關於遼沈戰役的作戰方針》中“即使一切其他目的都未達到,隻要攻克了錦州,就是一個偉大的勝利。”的命令,也不失為一招統領全局的“棄子攻殺”。這體現出***等開國元勳在大局觀上的深厚造詣。
《三字經》的首句是:“人之初,性本善。”我說:人之生,本公平。一個人不要埋怨上天對我不公,更不能自怨自艾,老是覺得社會負我。有人說,上帝把幸福賜予了每一個人,就看你自己是要,還是不要。我想,一個人要在社會上安身立命,首先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用自己所長去適應社會。其次是立誌和勵誌。也就是通過反複推敲,確定目標並強化實現目標的意誌。第三是堅持不懈地圍繞目標去做。
古人曾經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必先勞其筋骨,磨其心誌。實際上,天不降大任的普羅百姓一生中的經曆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也經常有勞其筋骨的際遇。最近,我從鳳凰電視台的《冷暖人生》節目中看到一個悲壯故事,一個叫張x春的老人,是曾經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的人民功臣。他曾經在解放戰爭的一次戰鬥中就炸掉敵人11個碉堡。戰爭結束後,轉業到地方曆任貨場主任、副股長等職。到地方工作後,他時常想著“國家給我榮譽,不是享福的”而努力工作,先後21次獲得先進工作者稱號。不幸的是,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蒙冤入獄。他出獄後乃至後來恢複“人民功臣”名譽後仍在東北大街上以擦皮鞋為生。到現在已經80多歲高齡了,仍在幫助下崗工人學修鞋手藝。他坦然地說:“我在人生最困難的時候,以這個手藝養活了家人,現在又以它幫助他人,沒有什麼難為情的!”
你看,一個拋頭顱灑熱血的人民功臣,一生的角色在戰士、功臣、乾部、職工、囚犯、修鞋匠、離休乾部之間不斷轉換,而他一樣立於天地之間。這就是硬漢!應該指出的是,在當今激烈競爭的社會條件下,人們必須有這種精神和境界才能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我有一個體會願意與你分享:在借鑒他人成功經驗和總結自己的人生奮鬥曆程中應注意:不要羨慕他人的成功或幸福,但要學習和借鑒他人賴以成功的經驗;不要埋怨失誤、埋怨過失,但要總結失誤、分析過失;不要吹噓成功、陶醉成功,但要分析成功、評價成功。每當做完一件事或過了一段日子,就意味著走過了人生的一個階段,不應該留戀,也沒有必要後悔。這叫“往事不堪回首而回首,成功足於陶醉莫陶醉。”用電腦術語來說,就是要善於“歸零”或敲“回車鍵”。這也是人生曆程時順時逆、有張有弛波浪式向前推進的必要之著。
三、要敢於、善於、樂於融入社會,在社會競爭中拓展生存空間,找到自己的位子。
社會是一種立體的概念,古人說的天時、地利、人和,就是指人們在做事的時候最大限度地借助社會力量的表述。一個成功的人,離不開社會這塊大土壤的栽培。當年***在並沒有什麼天塹可言的井岡山與蔣介石鬥法,在蔣軍的千軍萬馬包圍中捉迷藏,就是***有機融入了當地社會並巧妙地借助了羅霄山脈有利於自己的社會力量的總和才得以生存下來的。
我生在客家人世世代代賴以生息繁衍的山區,自然對高山有著深深的眷戀;我喜歡在大海邊觀潮,由衷讚美大海那廣納百川的寬廣胸懷。
兒子,當你站在大海邊瞭望那一望無際、波瀾壯闊的大海的時候,當你登上高山之巔遠眺萬裡晴空、一覽眾山小的時候,你的心胸會豁然開朗。與此同時,也許你會覺得自己個人的渺小。是啊,人類雖然生生不息,但一個人(不管是偉人還是小人都一樣)在社會中生存數十年就像大海裡的一滴水,這滴水如果不溶進大海,早就被消失於無形了。因此,整體與局部、集體與個人、社會與我——這幾對矛盾要正確認識並處理好。隻有這樣,人生才有坦途可走。
我對你的希望是:
1、積極參與同事、單位、社區的有益活動,活躍人際關係,理解“朋友就是財富”的道理。回想我在深圳創業的初期,我之所以能在三個月內分彆成為梅林、湖貝金融服務社(深圳市民銀行的前身)的業務中堅,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因為我在深圳市特區總公司工作時參加了市政府主管部門組織的審計工作會議。簡單地說,也就是你父親在銀湖度假村壯著膽子唱了一次五音不全的卡拉ok、在小梅沙遊了兩回泳,因而認識了市屬各集團公司的同行,而這些同行在不經意間成為你父親日後開拓銀行業務的貴人。你從小學到高中享受到的優厚生活條件無不與此有關。
現在,你應該認真想一想:日後如果有這種看似不起眼的社會活動,你會不當一回事嗎?
交朋結友是一門複雜的藝術,在這方麵我沒有什麼經驗可談,有一首流行歌曲唱道:“相愛總是簡單,相處太難!”正是因為難,當人們有能力駕馭這門藝術的時候,其實就到了他應該收獲的季節。
2、要以積極的態度,觀察社會上他人安身立命的手段和經驗,以開拓自己的視野。
在這裡,我要告訴你一個人們看人的普遍準則:不要對身高盲目崇拜或耿耿於懷,像拿破侖、***、粟裕等人長得都不高,卻都令人肅然起敬。當然,長得高的人也不是一定沒有什麼作為。判斷人最重要的器官是一對眼睛,如漢武帝的愛將霍去病生得目光如炬,注定少年富貴,不到二十歲就封為冠軍侯;還有一種眉清目秀之人,必定一生無憂。說到這裡,你也許會問:這不是迷信嗎?不是的!人們通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中國古時候常把剛能觀察事物的小孩子放在桌上,在他麵前擺著象征工、農、兵、官、文的代表用具,看他在一瞬間喜歡哪個,據此判斷他一生的方向,這叫“占”,據說很靈驗。另外,眼睛好的人貴在善於觀察社會、觀察問題、觀察人,並能在觀察和思考中得出客觀的看法,據以做出正確的決斷。有一首歌唱得好:“給我一雙慧眼吧!”就是這個道理。
在《三國演義》裡,諸葛亮在處理失守街亭的馬謖時,一方麵不聽眾大臣、將軍的求情,堅持要對馬謖軍法從事。另一方麵,又痛哭流涕,把自己弄成個淚人兒。
有人問他:“丞相,您哭什麼呢?”
諸葛亮一邊哭著、一邊伸出右手,撂起長長的手袖,然後半遮半掩地擦掉了雙眼和臉頰上的眼淚,又順手擦了流在下齶的鼻涕,才痛心地說:“我悔不聽先帝遺言,先帝臨終時曾叮囑於我說:‘馬謖言過其實,不能重用。’都怪我失察,鑄成大錯。”
孩子,依我看諸葛亮是在向上天哭訴。他仿佛在說:“蒼天哪!你既然給了我一個頗具智慧的腦袋,又把振興漢室的重任交給我,為什麼不給一對與先帝一樣好的眼睛予我呢?”
說來也是,雖然先帝劉備的缺陷明顯,譬如他與曹操煮酒論英雄談得興起之時忽然被一聲炸雷嚇懵就說明他膽氣不足,從而從故事的角度上更加豐富了同樣出自三國時期,以曹操總結戰例為引子,而產生的“迅雷不及掩耳”典故的內涵和外延。同時,長在劉備身上的一副忠肝也誤事,當他聽到結義兄弟關雲長被吳國所殺,便怒氣衝衝地拖著老邁之軀禦駕伐吳,結果大敗而歸,由此動搖了興漢根基。但劉備的眼睛確是上品,他能夠看準諸葛亮能成事而三顧茅廬請他出山就是明證。
再說說當代著名乒乓球運動員鄧亞萍的眼睛。她的隊友和對手都談論過與鄧亞萍比賽的心得,說她一上賽場,全神貫注、怒目圓睜,真的是“怒從心上起,惡向眼邊生”,使對方精神高度緊張,以至無法施展技、戰術水平。她在運動生涯後期與朝鮮運動員在世界大賽時上演的金牌爭奪戰堪稱經典,這位曾橫掃中國其它運動員的朝鮮小姑娘上了賽場一看到鄧亞萍怒目直射,小心得連抓球拍的手都不知該放到什麼地方好,哪裡還有心思爭冠軍?不一會兒,便敗下陣來。然而,要把“盯人之睛”變為“王者之睛”也是要付出艱辛汗水的。機會始終眷顧有準備之人,話說當年,鄧亞萍因為長得稍為矮了些,多次被國家隊拒之門外,最後,她以執著和毅力成為王者。
平心而論,我多麼希望你的眼睛長得比我的更好,在寧靜祥和中內斂著無畏的光芒;我多麼希望你進入社會時能像在高速公路駕車一樣,一對清澈明亮、發著藍光的眼睛緊緊盯住100米開外的前方,把自己光彩的潛力發揮到極致;我多麼希望你能用心去觀察你周圍的小事,以增加自己的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以豐富自己的經驗。你說,我——作為你的父輩,對你乃至後人的希望會不會稍嫌奢侈呢?
3、要在現實社會環境中尋找積極向上的人生理念,牢記“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古訓,樂於競爭,勇於競爭,在競爭中成為強者。
從生命起源學說中可知,在我們所處的地球上,在人類進化的同時,有不少生物物種經曆了衍生、發展到消亡的過程。如大家所熟知的龐然大物——恐龍,就隻剩下恐龍蛋化石供人們瞻仰了。地球物群種類的進化消長規律揭示了一個亙古不變的真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據說,在改革開放初期,國內有個護士,去應聘著名的某外資企業時,主考官問她:“會不會打字?”而當時連電腦都很少碰的她仍硬著頭皮說:“會”。主考官要求她一星期後回來考打字。她下狠心用七天時間學會了五筆字型並順利通過應聘考核,最終成為該公司的中國區負責人。後來她又接受挑戰,在某股份有限公司任董事、分公司經理。而該公司的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xx先生恰恰也是早年以自己數十萬房產作抵押取得公司經營權,並在幾年間以“自古華山一條路”的氣魄使公司成功擴張、走向國際化的商界弄潮兒。這個事例說明了什麼呢?它說明了:狹路相逢勇者勝、智者勝、主動者勝、吃苦者勝。
孩子,我想問你的是:你願意在社會這個大海的搏擊中成為這種勇者、智者、主動者、吃苦者嗎?
還有一個故事,講的是: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物資相當缺乏,人民生活十分貧困,人們謀生的手段也受到限製。據說,廣東某鎮有個年近三十的未婚男兒以談戀愛的理由向他的老父親要錢花。有一天,跟他那年近七十的老父親說:“爸爸:現在看來,你確實老了,我也老大不小了!都怪我年輕時不聽你的話,不務正業,被人看不起,到了現在還是光棍一條。古人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我還是要抓緊時間找個老婆,以便在你閉目入土之前能看到孫子。”
老父親一聽兒子的話十分高興,那嘴唇邊上掛著的兩片花白胡子立馬順溜了許多。隻聽兒子又說:“我可以十分清楚地向您老人家報告:現在是萬事具備,隻欠東風——缺錢。”
這時,老父親兩眼噙著淚,眼看這淚水就要流在他那老臉上了,他才一邊用顫抖的語調,略帶滿意的口吻說:“這才像我的兒子!俗話說:‘浪子回頭金不換’,現在懂事也不遲!”一邊將右手伸進上衣口袋裡,費了好大的力氣掏出了一個用手巾包著的錢包。隻見老父親非常認真的一層一層的打開錢包,然後從中拿出20元,雙手捧到兒子跟前,說:“拿去吧,祝你好運!”
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其實,這老父親的兒子是以談戀愛的理由向他的老父親要錢花。後來,一連數年都是這樣。
幾年下來,老父親想想不對:隻見掏錢出,不見兒媳歸。就問兒子:“你的戀愛談得怎麼樣了?”兒子說:“快了,已經有百分之五十的把握了!”老父親又著實高興了一陣子。以後一年又沒了動靜,這老父親的身體已經越發不如從前了。
一天,老父親躺在病床上,適逢兒子前來問安。這老父親又催問兒子找老婆的事,兒子說:“難哪!還是那百分之五十的把握:我喜歡她,而她不中意我。”可憐這個老父親便從此一病不起。
他臨終那幾天頗費周折:人們看到他老是不肯斷氣,那些叔公大伯們就在他的病床前猜開了謎團,有的說:“他是擔心死後沒有棺材下葬,所以不肯斷氣。”
這時,他兒子倒算孝順,立即向鄉親借了一副棺材放在本屋上堂。但是,老父親還是不肯離開人世,又有人猜測說:“他可能是擔心斷子絕孫,才留戀陽間。”
這怎麼辦呢?人們左思右想,要使他覺得兒媳婦有望的感覺,隻能做點文章了。兒子最後花了100元錢(相當於當時國家職工三個月的工資)從鎮上的國營飯店請來了一個女服務員,權當自己的老婆,來到這位老父親的病床前,兒子既棱模兩可又煞有介事地說了一句:“爸爸:我倆看你來了!”
然後,這位女的按事先的約定用手摸了老父親的雙眼。說來也怪,隻在這時,這位老父親才平靜地斷了氣、合上了雙眼。就這樣,他可能算是沒有留下什麼遺憾去了陰間。當然,知子莫若父,在他離開人世的時候,已經聽懂了這幾年他兒子說的話了。
這就是廣東某地流傳的“有50%把握”的掌故。這個故事的原意是說“八字還沒有一撇”的意思。但是,你看那兩眼噙著淚水的老父親用顫抖的手掏出包錢的手帕,並打開手帕從不多的錢裡給了他那老大不小的兒子二十元,便表明了天下父母心中的期盼。
我的看法是:事實上,一個人隻要敢想、敢試、敢闖,做事情就有了50%的成功把握,雖然不敢說一定能贏,但反之則一定會輸。
四、要敢於分析自己的錯誤和經驗,並善於從他人的經驗和錯誤中吸取教訓,警戒自己。
通常,人們都不願提及自己的缺點,一些聰明人知道自己的不足也隻是稍稍注意克服。但是,要做強者就要如數家珍般的經常盤點自己的缺點,並經常不怕羞醜地分析自己的錯誤和挫折。為什麼呢?古人說:知恥近乎勇。其一,隻有直麵關注自己缺點和錯誤的人,才有勇氣、有決心和信心糾正過失。其二,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找準自己的位置,避免陷入誌大才疏,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其三,隻有這樣,才能使自己經常處在高屋建瓴的狀態中把握全局,壓抑缺點的負麵發揮,才能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近代僑商巨子胡xx兄弟創立了自己的商業王國,但他們的後代混到連埋葬這兄弟倆遺骨的墓園都賣掉了。這是什麼原因呢?依我看,這些後人的教訓不外乎是:不善於學習並運用祖先的創業經驗,不善於在觀察社會的變化中樹立與時俱進的理念,不善於及時地分析自身日常工作中的經驗和教訓,並階段性地加以揚棄。
誠然,在分析自己不足或者糾正過失時,也有一個方法問題。不要在看到或出現問題後老是埋怨自己,或者後悔不已。隻要從認識過失之日做起並且做好,進步空間仍然非常可觀。我從一些資料上看到,蔣介石與***在各自的少年、青年和學生時期,不乏非議,但他們在人生事業的大起大落過程中曆經磨練,終成正果。就說被人們罵得很多的蔣介石吧,他的一生是多維的、複雜的,但他還是有功於中華民族,尤其是晚年沒有分裂祖國,值得後人尊敬。但是,在1947年至1950年的國共內戰中,人民解放軍勢如破竹從北到南推進,最後演繹成“百萬雄師過大江”的悲壯局麵,把他打得一敗塗地退守台灣的時候,他是多麼悲憤和懊惱啊!而他到了台灣後仍是壯心不已、韜光養晦,努力把台灣的事辦好,努力維係國家統一。我看過蔣公晚年的照片,我感到他在體味人生真諦、褪儘梟雄本色後,與***曾經偏激地讚之為:“就是腳上有牛屎,也比知識分子乾淨”的樸實寬厚的中國老農民沒有什麼兩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