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
從做手工的興趣小組抽身出來的李氏,就開始急急查看下人們對中秋宴的準備進行得如何了。
好在這是往年的成例了,準備拜月用的香案,掛上果品、鳥獸、魚蟲形樣式的燈籠,裝飾好主人家賞月時要去的樓台亭閣,即使李氏沒有分散太多心神在上麵,管家還是把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條。
除了多了宋家人後,需要準備的菜式得多幾樣以外,旁的都沒太大變化。
中秋當日,還有個重要活動,就是打月餅,這是難得地需要全家人參與的活動,這時候如果有誰來一句“君子遠庖廚”,怕是要被自家老娘打得狗都不認識。
所以哪怕王綸特彆不願意做,還是乖乖坐下來跟著長輩們一起捏麵團,塞餡料,嘴裡還不住地碎碎念:
“明明汪玉祥家的月餅做得那麼好吃,為什麼我們還要自己做?”
“您瞧我這手,”王綸把細長的手指伸給宋老太太看,然後繼續說:
“好看吧,我這手,這可是寫文章的手啊,我娘卻讓我拿來做餅。我學業有成了,還怕沒餅吃嗎?”
王雅維優雅地輕輕“嘁”了一聲,說道:
“舅祖母,您甭理他,這話年年都說,他也不嫌累,就是嘴巴閒的,讓他背背書就好。”
王璞也說:
“你說你的手是拿來寫文章的,到現在卻一個秀才還沒考下來。我可告訴你了,你什麼時候考上了,我什麼時候讓你娘給你尋摸新婦。”
“我不用您操心,您隻要把姐姐的婚事安排好了就成。”
這話一出,王家人瞬間冷場了,宋筠早就聽白芷說過王雅維的婚事有點問題了,所以她迅速低眉斂目地認真包月餅,恨不得確保月餅裡各種堅果的比例是一致的。
沈氏宋念和宋策,這仨都比較精細,多多少少也察覺到了一些事兒,隻有宋老太太和宋箴,常年傻白甜,呆愣愣地不知道發生了什麼。
好在到底是大中秋的,他們哪怕覺得奇怪,也壓抑住了自己的好奇心,沒有多問。
王家的廚子是府城人,會做最常見的棗泥、豆沙、五仁、冰糖等餡料的月餅,總是就是很純正的北方口味。
宋筠偶然想起前世很流行的蓮蓉蛋黃和鮮肉月餅,又對著王家的廚子好一通輸出,讓他試著做一下。
所以這次的月餅,足足有六種口味兩家人沉默地用麵團把各色餡料包好,做成團子放進模具裡。
這模具,既有最常見的圓形模具,上麵刻著吉祥如意的花紋和字樣,以示團圓;
也有新奇一些的,比如一條小胖魚,取“年年有餘”之意,兩個一男一女的胖娃娃,取“人丁興旺”之意;
最複雜的是個嫦娥奔月的圖樣,因為太過精致,宋箴試著按了兩個,本來就包得不均勻的餡料,都被擠出來了,卻還是沒完全倒模出來。
還是李氏手巧,又做慣了,成功做出六個嫦娥奔月,準備等烤製出來,一個孩子發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