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朝廷也不是為了把他們凍出個好歹,雖然每年科舉考場都有人病重被抬出來,甚至還有直接死在號房裡的,但這往往是他們隻顧著埋頭苦讀、沒有加強體質鍛煉的原因。
事實上基礎的保暖措施、乾淨的水資源、以及在考場待命的太醫,都是有的。
筆墨紙硯同樣是朝廷準備,省得有心人通過不同的紙筆質量來作弊。
宋念他們還需要拿的,是提神的薄荷糖和除臭的香包,以及有助於集中注意力的耳塞。
還有最重要的,那就是去考前去禮部投文報到取回來的考牌。如果遺失考牌,這次考試資格就作廢了。
因為科考和家裡三個人都息息相關,宋筠如今對科考的信息也了解得足夠全麵了。
就拿宋念即將麵臨的會試來說吧,這是由禮部主持的,考試內容分以下幾項:
詩賦。
這屬於命題作文,給你個題目和體裁要求,你就自由發揮吧。
不過經曆了這麼多年的科考,已經被人總結出一定規律了。
絕大多數人都會從常考的方向寫上幾十首,找父兄或者先生修改了,然後背下來。
宋念在文學方麵沒什麼突出天賦,用宋筠之前的吐槽來說,就是“ai作詩”,韻腳對得上,主題也合得上,但沒什麼靈氣。
所以他在家的時候就寫了上百首,讓鄭翰林幫著挑出不錯的詩,再稍加修改,背了個滾瓜爛熟。
經義、論、策。
這三種題型,其實都偏向議論文。
隻不過是議論的內容有所不同罷了,分彆是經典著作、史實和國策。
擅長做理論研究的、又有大儒教導,往往會在經義題上發揮得更好。
很有自己見解、家中藏書極多,卻不了解民事的,自然是擅長做“論”了。
像宋念這種,天生底子薄的寒門出身,唯一的優勢就是更擅長從底層來觀察一樣政策的優劣。
這就是鄭翰林給宋念規劃的路徑,以“策”為主要拿分項,詩賦做到不提分也不拉胯就成。
經義和論是宋念最不擅長的,不求有功但求無過,隻要按聖人的言論堆砌出一篇漂亮文章即可。
宋念哪怕離開晉州府幾個月,也嚴格按照先生的教導分配學習時間,抓大放小,抓主放次。
至於效果如何,這不就等待最終的驗證了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