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宋筠的了解,族學如今的夫子,是個上課都快打瞌睡到睡著的老秀才,宋念肯定是不願意把兒子送過去被耽誤的。
雖說撥款充裕之後,夫子肯定要更換,還會多請幾個,隻怕也遠不如縣學的師資力量,也比不上王舉人家裡多年的積累。
“同樣的,族中家境尚可的人家,其實並不會送子弟到族學讀書,最起碼在改革未見成效之前是不會的。”
宋筠好像聽懂了,所以族學就真的是給原本讀不起書、或者家長不重視讀書的孩子們辦的希望小學唄。
宋策和宋箴被叫過來的時候一頭霧水,自然不知道發生了什麼,聽宋念這麼說,還以為他是擔心收學生的情況不如預期,到時候讓他臉上不好看,於是異口同聲地“為父分憂”:
“爹,在離開之前,我和大哥/弟弟去族學讀一段時間書吧,不然我們都不去,也不好號召彆人去。”
宋念沒預料到話題的走向是這樣的,不過思索一番,也就同意了,最多不過一個月的功夫,有他看著,也不會影響兩個孩子的進度。
而且自家兒子去讀書,他也更好了解新族學種種規定的適用性。
不過,宋念真正想說的話還沒說完,他繼續說:
“去族學讀書的,多數家貧,並不能像你們一樣,一心讀書,反而還要承擔家務,幫父母跑腿,並不缺乏鍛煉。
而且,他們或許不至於像一些連讀書都不敢奢望的孩子們那樣吃不飽飯,也肯定是少見葷腥的。
負擔重,吃得不好,很難有體力去消耗。而且,家裡送他們讀書,自然是希望他們在族學的期間能夠心無旁騖地讀書,如果想讓孩子多鍛煉身體,家務活也夠他們鍛煉的了。”
宋念看了一眼宋筠,看她有些深思的樣子,覺得欣慰了,還好孩子隻是沒想那麼多,而不是真的不知人間疾苦。
其實宋筠是在想,前世總有“蛋奶工程”進校園的活動,隻怕也是出於這方麵的考量吧。
由此可見,作為政策決策者,並不是輕飄飄又不切實際地空喊口號:要讓孩子們加強體力鍛煉、要讓農民們好好種田,要讓百姓填飽肚子,之後就可以躺著做夢等政績出現的。
反而要真正深入了解百姓的需求,對症下藥。
是給貧寒學子提供營養補助,還是改良農具分發高產糧種,或者是平抑生活必需品的物價,盤活地方經濟,這都是做父母官要落到實處的。
宋筠突然覺得,她其實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麵對即將到來的新地圖新挑戰,並不是在家坐著享受縣令家小姐的身份後就無事可做了,反而可以真正運用自己的金手指,既助人,也助己。
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宋念能夠支持她那些看上去天馬行空的行為。
宋筠帶著期待的表情看了眼親爹,想了想族學改革的事,倒是不太擔心了。
由小見大,習慣成自然,這種小事他允許自己出謀劃策,還能很認真地去推進,大事應該也不會太反對吧。
宋念回了女兒一個讚賞的微笑:很好,孺子可教,女兒還是能聽懂自己的意思的。
宋筠也回了一個感動的笑:很好,這爹是真靠譜,自己還什麼都沒說呢,他就表示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