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儘,唯見長江天際流。
這一首詩,單一句煙花三月,便道儘了春日間大江兩岸的風流。
但可惜,張行一行人不是煙花三月時分順江而下的,他們是在隆冬,看不到兩岸盛景而且說來也怪,在鋪了一條龍的漢水上的時候,大家隻是覺得順流而下行船太快,所以風起的太冷,並沒有任何其他不適,但一離開漢水,在江夏郡入了大江,就立即各種麻煩事上來了。
先是有人暈船,甚至有馬暈船,秦寶的寶貝瘤子斑點獸上吐下瀉,彆說吃肉了,就是喝清水都能吐出來,把秦二郎急的心急火燎然後是遭遇雨水與風浪這些都也罷了,因為水流而下的時候,很快就過了雨水區,但接著又有人因為雨後結冰導致甲板濕滑而落水
最後這件事情幾乎是要命的意外,幸虧船上有一位成丹期高手,直接飛下去把人撈出來,但依然凍得不行,縮在船上打哆嗦。
不過,這一切倒黴的破事在巡組抵達丹陽郡水段後便徹底消失不見。
到了此段後,順流而下的官船先是忽然降速,航道也改成大略向北,這個時候,上下如何還不知道為什麼叫做江東、江西?又如何不曉得,什麼是大江中遊與下遊之分野。
然而,這還不算,航行到這日下午,天和氣朗,萬裡無雲,航速又低,眾人紛紛出甲板閒聊,正在愜意之時,忽然間,不知是誰一聲輕呼,引來所有人注意原來,腳下航段自南向北,可前方江麵儘頭,江北、江西,也就是所謂江右那一側,平原之上忽然平地起了一山,宛如門扉,當麵攔住長江航道。
眾人雖然很心知肚明,曉得那是一個轉彎處,卻還是架不住紛紛來看這番妙景。
更有人打趣,要張行來作一首詩,一定要文華出眾的那種,不許再說什麼河下龍之類的順口溜。
張行心中無語,隻能假裝不做理會。
吵鬨嬉戲之中,船隻果然在這扇門扉下轉東,但轉東之後,眾人便複又目瞪口呆起來,原來,從這段自西向東的江麵看去,前方江左丹陽郡中居然又有一座山,宛如門扉,而且是直接突入江中,正在航道正前方。
此時,遠遠望向此山,再看頭頂上那一座山,眾人自然嘖嘖稱奇。
“這兩座山肯定有明堂,不知道喚做什麼山?”
很多巡組成員和張行一樣,都充滿了好奇。
“回稟各位錦衣官人。”
抵達此處水段後,船速已經徹底緩和下來,再加上船上安泰了許多,船上的水軍和仆役也都有些隨意,自然有老道之人遙遙回應。“這兩座山一起,便是傳聞中當日青帝爺證道時登的天門山!傳聞,若是那些陸地神仙能在此處駕馭真氣向上,穿過上麵的真正天門,便可成真神仙!”
此言一出,滿船轟然,雖然青帝爺那都是八千年前的事情了,故事注定不可靠,但這來頭委實夠大。
隨即,眾人稍歇,李清臣複又一拍船舷,想起一事:“是了是了,北麵大河那裡,潼關上遊,也有一龍門渡,和此處說法類似,據說要能在北麵大河龍門那裡駕馭真氣向上過了一定路數,便可化龍!這都是一樣的道理,隻怕不假!”
且說,周圍人喊出天門山三字時,張行一開始還有些懵逼,因為他印象中的天門山不是長江上的,就是陸地上的一座小山,而且那天門也不大,哪裡像眼下這兩座山,以大江中下遊為分野,以長江江麵為門戶呢?
但很快,他就想起了老朋友李太白的一首詩來,登時醒悟。
正想著呢,那邊卻又嚷叫起來,乃是要讓白巡檢試一試,看看她老人家一氣之下能不能騰過此天門。
白有思聽得無語,她還在觀想成丹階段,又不是那些宗師、大宗師的,哪來那麼多真氣儲備?可以直直向上一騰數百丈?然後確保自己落下來不摔死?
便是勉強騰起了,又能如何呢?
而很快,船隻便來到東麵門扉下,然後隨著山下的大江回流輕鬆一轉,再度北向,而當此之時,左右各有蒼山如聚,且臨江之處也都是筆直石壁,天門之形竟是全然展示了出來。
更要命的是,偌大的江麵,陽光之下,居然正有一片白帆孤零零迎麵而來,頗有奇趣。
張行看到此處,哪裡還不曉得,人家李太白兄的詩是真的有實底的,而一想到這個世界明明有此景,卻未必能有此詩,也是一時心癢難耐起來。
不過眾所周知,張行素來是不在乎這些的,隻是一跺腳,便也不顧及什麼,直接回到樓船內,匆匆尋得紙筆,寫了四行詩來,然後就走出艙門,昂然來到船頭,遞給了白有思。
白有思好奇打開一看,正是四句齊整的詩句,與之前的順口溜截然不同,而且詩句看似寫景,卻居然一片動態,頗有幾分豪氣,更有一番推陳出新,再接再厲之意,與二人此時心境也是相符。
換言之,這是一首極為應景應人應心的絕妙好詩,便也怦然心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