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看過關於李宗盛罵樂壇的一份報道,說湘南台說韓國音樂是壞了一鍋湯的老鼠屎,說音樂為迎合粉絲需求,迎合市場,淪為賺錢工具。
“你們喂豬食,聽眾也就成了豬”,現在樂壇缺少能觸動人心的作品(小寒覺得不是沒有,而是太少),是因為音樂已經脫離了音樂的本質,而聽眾也跟著市場走,缺乏對美的追求。也確實如此,一切都是為了錢,賺錢、花錢,用李老師的說法,就是“沒有任何理想色彩”。
報道裡還提到《芳華》,雖然小寒還沒有看過芳華,據報道說的,《芳華》也是馮小剛對流量明星的一種抗議,對主流電影的抵抗中取得的一點勝利。也證明了觀眾們還保存著一點欣賞的能力,沒有被商業大片衝暈腦袋。
李宗盛、馮小剛,都在和主流做著鬥爭,像馮小剛認為:觀眾是導演的上帝這種話很扯淡。包括李宗盛,他們的想法都很一致。“觀眾是導演的對手,導演要用真誠的作品去征服他們”。
而不是為了迎合市場,而拍同質化的作品!
圈的發展其實也是一樣的,像小寒寫奶爸文,說實話,奶爸流不是小寒開創的,可是在這本書火之前,奶爸流確實是很冷門的一個題材,小寒在寫這本書之前,也麵對著這樣的現實。
是寫一個熱門的題材,還是寫自己想寫的故事?
小寒選擇了後者,半年後,奶爸流反而變成了熱門題材,也帶起了很多人寫奶爸文的熱潮。
但人雲亦雲,迎著潮流寫真的是好的嗎?
當然,為了生存,選擇最好走的路,這無可厚非。許多作者掙紮在貧困線上,為了理想,趕著熱潮,尋找每一個成功的機會,小寒也經曆過這樣殘酷的階段,也能理解。
隻是,為什麼寫奶爸文?
小寒沒資格說彆人,隻能說自己,小寒是因為對孩子的喜歡,尤其是對女兒這種還不存在在小寒生命裡、隻存在小寒幻想裡可愛的“生物”的喜愛,才寫的《我的仙女大小姐》和《奶爸的文藝人生》。
而在寫這樣的作品時候,也是儘力地描寫一個自己心目中的女兒,想要描寫得真實。
......
說完奶爸文的熱潮,小寒想說一下最近《奶爸》的情況。
誠然,寫綜藝,引起了一些書友的不滿,他們想看日常,想看孩子。
隻是,有沒有想過,單純寫日常,這本書就好像一潭死水?一開始還喜歡它的靜謐、淡雅,可是看多了,就會越來乏味。
劇情需要推進,隻寫日常,劇情完全停滯不前,這本書就會越寫越糟。
它需要一些變化。
綜藝隻是其中一個,就好像前麵那些劇情一樣,不管是寫書、還是寫電影,或者是看起來很奇怪的對配角的描寫,它都是推動劇情發展的一條線索,綜藝為宣傳電影而服務,而極挑也為了後麵其他節目、劇情的產生而服務,裡麵埋著新的伏筆的!
並不是單純地為了水字數而寫綜藝!
甚至,小寒為了不讓大家看跟視頻一模一樣的劇情,自己研究極挑和跑男的玩法,自己編了一期節目出來。
當然,不喜歡看綜藝節目的朋友不管怎麼樣,都不會喜歡這部分的情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