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還是小覷了這一位據說是大周朝開國以來第一個以非狀元身份的新科進士入翰林除官修撰的年輕士人,居然如此沉得住氣。
“公公,請品茶,這是本官從蘇州帶回的太湖嚇煞人香,味道奇佳,不可不嘗。”
精悍男子有些悻悻,但是卻也還是知趣地端起茶盅,小口品了一品,微微閉目一抿,這才點頭:“果真是清香醇爽,不愧是太湖名茗。”
馮紫英悠然一笑,卻不言語。
精悍男子知道今日若是不啟口的話,隻怕對方就會這麼一直靜陪而坐,倒也有些佩服對方的隱忍和城府,當然對方敢如此這般,自然也有底蘊。
放下茶杯,戴姓內侍清了清嗓子這才啟口道:”修撰大人,咱家今日受人之托,是想要問一問,開海舉債之略,那特許權和銀莊之事。”
對方話語一出,馮紫英心中便有了底了。
雖然無法判斷究竟是哪一撥人,或者是哪幾個人出手了,但是毫無疑問,開海舉債和銀莊之事都已經觸動到了某些人的利益了。
自己這一段時間對於除了特定之人外,一直隻收帖子不見人,這讓有些人坐不住了。
文官們固然可以通過一些渠道來了解,但是畢竟涉及到具體的方略,他們既不可能問得太細,也不會太懂其中門道。
所以即便是馮紫英經常出入文淵閣和戶部、工部和兵部,可尋常之輩也沒有資格在馮紫英這裡討個說法,尚書侍郎們有礙於身份也隻可能了解大致框架,這就讓很多人如坐針氈了。
這個某些人當然不是尋常商人們,甚至可以說不能稱之為商人,他們更多的是一種混合體。
不過能夠把這位戴公公都能支使得動,而且並不擔心自家身份被人知曉,那也說明不僅僅是商賈們的心急如焚了,而是其背後的人都發急了。
馮紫英在下江南之前就要已經對這個所謂的江南做過一番了解,更是對江南的士紳商賈這一對矛盾結合體做過研究。
江南士紳商賈表麵上是截然對立的,士紳以田土為根基,以讀書為風氣,以結交官府為體例,對商賈更為輕視。
而商人們則是營生為根基,以資本為紐帶,更多的是通過官府中的特定人員和一些在江南中的豪門世家來作為奧援。
但這隻是大周建國初期的情形,隨著天平時代的過去,元熙帝繼位之後,尤其是元熙二十年之後,江南士紳和商賈的界限急速模糊。
士紳參與經營營生,特彆是旁支庶出子弟更是大力從商,而商賈購置土地,子弟寄籍進入江南頂級書院如白馬、崇文書院讀書並屢屢在科考中取得好名次。
這極大的混淆了兩大群體的界限,呈現出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形。
“哦,沒想到戴公公也對這等經世濟民之道感興趣。”馮紫英並沒有拿捏什麼,“隻是這特許權和銀莊之事牽扯甚廣,其中涉及到諸多細節朝廷也有各種考量,甚至還要根據具體不同地域、行業門類等等來做具體評判,也要對想要參與此中者的資曆、聲譽、實力等等進行一個計議,也非某一人或者某一部就能拍板斷言,所以很難一言蔽之啊,所以下官想問一問,公公究竟想要具體問什麼,做什麼,求什麼?”
戴姓內侍皺起了眉頭。
他知道這一位肯定不好打交道,但是琢磨著再怎麼也不過是十六歲的少年郎君,自己挾勢而來,其背後再有人,但是也不可能無視自己背後的人,他也不相信對方會不知道仁壽宮代表著什麼。
但沒想到這廝簡直如同在宦海中打滾了數十年的老官油子,這一套接一套的官場技術術語說出來,既讓不太了解內情的自己根本無法詢問質疑其中的問題,更不知道該如何來應對對方這種以攻代守的發問。
具體問什麼,做什麼,求什麼,我特麼怎麼知道?
戴姓內侍內心暗恨,但是卻也知道對方不是好拿捏的。
人家問的這三個問題也沒錯啊,這張嘴問題這麼大,怎麼回答你?
“嗬嗬,修撰大人這可把咱家給考住了。”戴姓內侍坦然一笑,“咱家都說了,咱家就是來替人問的,如何了解其中關節?不如修撰大人替我解說解說可行?”
“當然可以,從特許權來說,那麼就是朝廷準備將海貿事務對照原來沿海各地區的私下經營的貿易轉化為公平貿易,但是鑒於朝廷政策的轉變,可能帶來沿海地區貿易的混亂,為避免這種混亂,那麼自然就要根據地域,比如南直、山東、遼東乃至兩浙、閩地等等,根據各地所產貨物產量規模,以及港口吞吐能力,要因地製宜,當然更重要的還是自身從事這一行的經驗、實力規模以及對外渠道等諸多要素結合在一起,也包括其在當地的生意信譽,由地方官府先行做一個基本預判,然後再由……”
“另外,從事特許行業,也需要細化分類,著眼長遠,對朝廷有益的,能夠幫助朝廷開拓路線和渠道的,甚至在情報收集上可以幫助行人司和兵部職方司提供支持的,也有一些優惠支持,……”
還沒等聽到實質性的東西,戴姓內侍就已經被忽悠暈乎了。
這特麼也太能說了,但是的確人家說的好像也忒專業了,而且頭頭是道,自己仔細聽了一聽,好像還真的是那麼回事。
這的確需要什麼分類指導,按需分配,因地製宜,靈活調整,立足現實,著眼長遠,……
麻蛋,這特麼也太高大上了,每一個詞兒自己好像都能懂意思,但是怎麼混在這話裡邊,自己就有些不太明白究竟是什麼意思了呢?
戴姓內侍走的時候眼睛都有些迷蒙了,嘴裡念念有詞兒,大概是給他灌輸太多內容,深怕記不住,出門的時候險些被門檻絆了個筋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