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武庫司就乾脆委托外造?”馮紫英笑了起來,“隻不過這也跑得太遠了,去了佛山,這位趙郎中也不怕都察院的人彈劾他?”
“據說是趙郎中建議找外邊兒的,是當時蕭大人定的到佛山定製,而且佛山那邊緊鄰廣州,也容易招募到西夷工匠,……”王應熊隨口道。
“這一造就是四五年?”馮紫英無法想象三千支火銃就能造四五年,這是何等高的一個製造效率?
“除了最初給人家撥付了一萬兩銀子之後,就再也沒有給銀子了,蕭尚書走人了,趙郎中也早就免職了,現在人家是來要後續的銀子了,……”王應熊這才說出原委。
“喲,原來是一堆沒人要的爛貨啊,神機營還是不肯要?”馮紫英笑了起來,他就說怎麼會無緣無故多一堆火銃出來,原來是這樣一個曲折故事。
“神機營堅決不要,可是這人家都送了來,而且當初也是簽了協議,按照每支八兩五錢銀子來造的,加上火藥局造的火藥,一支火銃價格已經在九兩五錢左右了,這個價格太昂貴了。”王應熊搖頭。
一支火銃配上藥子十兩銀子上下,貴麼?馮紫英也不確定。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恐怕的確比較貴,與尋常刀劍相比,肯定貴了,但是如果說作為一種熱兵器來說,如果能在戰場上改變戰爭結局,那三千支火銃也不過三萬多兩銀子,還真不算什麼。
當然這種火銃的水準自己不得而知,沒準兒也就是打幾槍就炸膛的貨色,那彆說十兩銀子,就是一兩銀子也不值了。
“神機營不肯要的理由就是火銃危險,質量不穩定,容易傷到士卒,操作不便,威力不足,那這批火銃究竟如何呢?”馮紫英問道。
“我試了一兩支,肯定比以往的火銃強許多,但是要和西夷人的火槍比,比如斑鳩銃,估計還是有較大的差距,據說主要還是鐵料質量不行,火藥也要差一些,另外槍管也做不了那麼長,這怨不得人。”王應熊搖搖頭。
鐵料不行,槍管不行,火藥不行,這幾樣不行,就決定了這種火銃不可能有多麼可靠,而且火銃本身就是要靠士卒大量的機械性訓練形成慣性記憶模式才能發揮出效用,而當下大周在這方麵好像基本上沒有什麼訓練,又如何能發揮效用?
三千支火銃,說多不多,說少也不少,就看你如何來使用了。
但是就目前的情形來說,邊軍使用火銃的比例並不高,而且大多數甚至還是更差勁兒的各種火門槍,如三眼銃、夾靶槍等。
但即便這類武器和純屬冷兵器的軍隊比,比例上也還是差很多。
按照兵部的統計,像遼東鎮估計火槍兵的比例大概在一成左右,也就是說,遼東鎮十萬大軍大概有一萬人左右的火槍兵,而這種火槍兵九成九都是使用火門槍,真正火繩槍的使用率極低。
如果換了是宣大和三邊這些邊鎮,其比例更低,起碼馮紫英就知道榆林鎮的火槍兵不過區區千人,純粹就是樣子貨,弓箭兵仍然作為遠程打擊的絕對主力。
馮紫英沉吟了一陣。
他知道王應熊提到這事兒的意思,無外乎就是讓自己老爹接手這三千支火銃,既相當於替兵部解決了一個麻煩,另外也算是並對對遼東鎮的一個支持,都是需要從老爹向兵部索要的糧餉補給中扣除的。
他需要考慮一下這個事情。
他知道自己老爹對這類火銃的運用也不少很感冒,認為這類武器噱頭居多,實際使用價值不大,但是各類火炮自己老爹還是很看重的。
當然,這可能和軍中包括三眼銃在內的各種火門槍的表現的確難以讓人信服,但馮紫英也知道這並非火器的原因,而是火門槍的確已經落後於這個時代,同時大周朝廷內部,尤其是文臣的守舊心理,不願意冒險創新,加上這種火槍也的確存在許多弊端,而軍中訓練又嚴重不足,所以久而久之,就導致了軍隊中對這類新生事物的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