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邊騎兵和步卒分彆離開,馮紫英望著宰賽一行離開的身影,也終於舒了一口氣。
這樁事兒總算是讓自己給辦了下來了,雖然這後續還有很多麻煩事兒,甚至在京師城這邊的活計恐怕比和宰賽這邊打交道還複雜艱險,但馮紫英聚德這一切都值得。
朝廷的想法,皇帝的意圖,京營的安排,以及自己為日後在京中力量的布局,都需要小心仔細的斟酌考慮,如何把這幾方麵都要兼顧,讓自己一方的利益最大化,都需要未雨綢繆,從長計議,否則自己有何須如此煞費苦心的討這麼一出吃力不討好的活兒?
在所有人都覺得這俘虜的幾萬京營將士都是一幫廢物,毫無價值時,馮紫英卻不這麼看。
他大略明白永隆帝的心思,肯定要對京營動手,但京營本身卻是不可能撤銷的,三大營的祖製是從前明就沿襲下來的,必然有其理由。
京師城中皇帝的親軍不少,什麼四衛營、勇士營、旗手衛,這三支力量都得算得上是皇帝親軍,其中四衛營更是有禦馬監內侍直領,也是大周唯一一支由內侍領軍的親軍。
但是這幾支親軍都有一大問題,那就是數量太少,像四衛營不過一萬二千人,而且其中隻有兩營選鋒,另外兩營是老家,也就是兩營精銳,兩營屬於後備兵。
旗手衛不過一千八百人,勇士營也不過三千人。
這等規模的親軍的確太小了一些,所以真正要扛起京師城禦外安內重任的,還得要靠京營三大營。
現在京營終於被永隆帝和兵部聯手給哄出了京師城,然後再被自己推波助瀾的來了這樣一手,整個京營的大架構已經出了大問題,一大半兵力煙消雲散,永隆帝當然樂見其成,但是這五萬多士卒卻又不可能置之不理。
在馮紫英看來,永隆帝要解決京營的問題,無外乎也就是武將軍官問題,對兵卒,他固然希望能有一批精銳,但現在很顯然不現實,頂多也就是對這五萬多俘虜裁汰一番,去蕪存菁。
不管這五萬多士卒回到京師城中如何,哪怕他們全數被取消軍籍,淪為平民,這五萬多士卒及其家眷一二十萬人仍然會生活在京師城,那麼自己今日所做的一切,無論是誰都會把自己一番恩德記在心中,這也算是變相的替自己積攢了威望和人氣。
要知道這可是京師城的百姓,自己一下子就能贏得京師城接近二成居民百姓的感恩戴德,豈是二十萬兩銀子能做得到的?更何況這筆銀子又不是自己出。
可以說這就是用朝廷的銀子替自己收買人心,而且收買得心安理得理直氣壯,沒有人能說出個啥來。
這等人心和在京師城中的影響力,初一看是見不出什麼來的,但久而久之,這種影響力會發揮意想不到的作用,尤其是在日後自己會有所謀劃時。
當然,事實上這五萬多人中,馮紫英相信大部分還是會回到京營中去。
作為時代從軍的這些士卒,如果真的不要他們當兵,他們留在京師城中也會成為一塊不穩定的隱患,還有他們的眷屬,一二十萬人,無論是誰都不敢輕易表態。
所以哪怕永隆帝和兵部很不情願,但是現實還是迫使他們退讓妥協,當然他們的軍官和武將會全數易人,但那又如何?
自己需要的是潛移默化的滲透影響,現在並不需要實質性的控製什麼,那是永隆帝想要牢牢把握抓住了,自己當然不會去和對方爭什麼。
這種機會可謂千載難逢,所以馮紫英思襯再三,還是覺得不能放棄這樣一個機會,哪怕會為此多費許多心神,多做許多額外活兒。
回到盧龍城中,馮紫英就用急遞報送朝廷,但這一次考慮到事情關係機密,馮紫英就直接讓人送到兵部報給張景秋和柴恪二人,通過他們來上奏朝廷和皇上。
三五日工夫宰賽和他都能等得起,再久,就不好說了,林丹巴圖爾那邊催逼宰賽也是一樣。
望著飛馳而出直奔西麵去的健馬,馮紫英也在想,麵對這樣一個喜憂參半的消息,朝廷,內閣,兵部,永隆帝他們會如何著想,如何來處置後續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