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字卷 第五十三節 名動京都(1 / 2)

數風流人物 瑞根 4895 字 9個月前

馮紫英的擔心並非無因。

發展經濟對於這個時代的地方官員來說並非職責,或者說起碼馮紫英心目中的發展工商不是這個時代地方官府的職責,能挨邊兒的也就是發展水利和農業,解決流民生計,增加稅收,這能算得上是官府的職責。

真正決定地方官員升遷的還是夏秋兩季的賦稅起運,包括訴訟在內的地方社會治安和教化,這幾項才是官員們最看重的。

馮紫英在永平府一力推動的開礦、建廠、商貿,其實歸根結底隻能算是增加了部分礦稅和工商稅,哪怕是在知府朱誌仁心目中都還算不上什麼特彆重大的事兒,甚至在朱誌仁心目中這恐怕是馮紫英交好山陝商人為自己腰包裡撈銀子的一種手段。

所以一直到馮紫英和兵部合辦的槍炮工坊生產出火銃並配備給了永平民壯時,朱誌仁才開始重視起來。

但蒙古人入侵不過是偶然事件,或許這一任是自己倒黴才遇上,所以當蒙古人退去之後,朱誌仁不可能再多麼重視這些事情,相比之下解決昌黎惠民鹽場和倭人問題恐怕朱誌仁都會更重視一些。

所以馮紫英希望在自己離開永平府之前能把該做的都做起來,山陝商人還是有些能量的,隻要把路子理順,後續事宜他們可以和繼任官員們來溝通,但馮紫英覺得如果能夠有一個自己的人來繼續推進未儘的事業,讓永平府按照規劃的路徑發展下去,無疑是最好的。

但這就涉及到人事的問題了。

這不是自己輕易能插足的,即便是能通過齊永泰和喬應甲來運作,但是合適的人選自己手裡卻還真不多。

能夠決定永平府事務的官員算下來就三個,知府和同知,通判和推官各自也能勉強算半個,加起來就三個,但後兩者的權力明顯小於前兩者,而同知比起知府來又要遜色不少。

朱誌仁的任期估計很快就要到了,最遲明年初就要離開了,這也是朱誌仁盼望已久的,而且馮紫英也知道朱誌仁已經在積極活動,謀求能回京中乾一任京官。

在永平府這幾年裡,雖然顯得相對弱勢,但是作為知府的身份地位擺在那裡,朱誌仁掙的銀子也不會少,所以他現在謀求的就是回京中乾一任京官,哪怕是輕閒一些,謀個好名聲,日後致仕也能遺澤地方。

朱誌仁一走,接替他的官員也基本上是從四品以上的,可以是升任而來,也可能是平調而來,馮紫英所能接觸到的基本上沒有誰能達到這個層麵,他的同學們比其他來尚有相當大的差距,遑論四品官員?

現在他的同學大多都是三甲進士出身,一般都授官正七品,二甲進士出身則可能授正六品,要想驟然升到自己的正五品同知位置上來,哪怕是外放升任都明顯不可能,倒是在正六品的通判位置上可以考慮一下。

馮紫英搖搖頭,這等事情還要等到年後去了,朱誌仁離開,誰來接任知府,日後還需要和這個新任知府打交道。

朱誌仁配合很默契,那是建立在一定條件之下的,換了一個新任知府萬一有不一樣的想法,那就很難說了。

馮紫英這兩日沒法離開京師城,雖然兵部那邊沒有說什麼,但是他還是明白無論是皇上還是兵部兩位大佬都還是希望自己能留在京師城中。

他們固然也有安排,但是多一重保險,哪怕能起到那麼一絲一毫作用,總比沒有的好。

衛若蘭和韓奇的邀請總算是讓馮紫英可以稍微輕鬆一下。

這在京師城中呆著,走不能走,有沒有其他事情,去拜會幾位師長似乎又容易引起一些不必要的聯想,想去賈府,又擔心那一晚的事情會被人覺察出一些端倪來,呆在府裡一天半天可以,再久就有些難受了。

馮紫英抵達鏡園時天色已經黑了下來,雖然還未曾落雪,但是初冬的京師城已經足以讓人穿棉襖外出了。

馬車在鏡園門外停下,瑞祥進去在角門上交涉了一番,馬車便進去了。

鏡園是建在積水潭南岸的一處園子,這裡原來前明一個官紳的園子,和前明徐達幼子徐增壽建的定園比鄰而居,麵積雖然不大,但是卻因為建有一個巨大的望台,可以臨湖北望,風景極佳,所以也極受歡迎。

從元熙年間開始,城中高門大戶便喜歡在積水潭兩岸購地建園子,作為休息的彆墅所在,而隨著興衰更替,許多官員也好巨賈也好,落馬的,破落的,病故的,你方唱罷我登場,所以這些園子大多都不知道更換了多少次主人了,有時候三五年又換一輪。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