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單是一個甄家所牽扯到的各方就多達十幾家,其中多為地方上的豪門豪強家族。
這也足見甄家在選擇合作者時的條件標準,那就是要在地方上有足夠強橫的實力,否則私鹽這一行當不是一般人能吃得下來的。
汪文言之前所作的工夫很足,在馮紫英看來,遠比龍禁尉和刑部這些部門能提供的情報更詳儘細致,對自己的決策起到了很大的幫助作用。
當然這可能跟當初汪文言、吳耀青、顧登峰他們本身就是在兩淮都轉運鹽使司衙門裡乾這一行有很大關係。
說來說去,都還是自己老嶽丈給自己留下的豐厚資源人脈班底,之前馮紫英有所感覺,但是越是到後來,感受就越深。
當然,自己也給汪文言他們提供了可供他們施展才華的平台,否則換了巡鹽禦史,他們也不太可能再像林如海和自己那樣對他們信任有加,而行事風格也不一定合意,所以最終可能,是一拍兩散。
做這種事情是勞神勞心的活兒,但回報也會是極其豐厚的,通過這一層層抽絲剝繭般的了解,以及後續的處置處理,自己可以迅速對整個江南尤其是南直隸和兩浙這一核心區域的社情民意和人脈資源做一個有利於自己的調整安排。
不敢說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但是利用朝廷授權,有所側重有所偏向那是不可避免的,這裡邊稍稍一個調整,都會產生巨大的變向。
孫承宗馬上就要到南京,對方是兵部左侍郎,理論上自己需要尊重他的意思,但是他對江南情況不熟悉,那麼這就是自己的機會。
對新四大家及其附庸和關聯家族的處理就是一個莫大契機,馮紫英會用最合適的方式來實現自己羽翼和資源在江南的重新布局,達到最佳狀態。
「爺,翁公和蘇公來了。「瑞祥進來小聲道。
「請他們進來吧。」馮紫英點了點頭,孫承宗明日到,而吏部、戶部、禮部、刑部、都察院的人也都聯袂出京了,牽頭者是東閣大學士顧秉謙。
要底定江南,還得要一個知江南且夠份量的人來,無論是孫承宗還是馮紫英都還不夠資格,讓湯謬二人來肯定不定,那麼顧秉謙領銜在家吏部左侍郎柴恪、刑部左侍郎韓爌為副,就是最合適的組合了。
顧秉謙是昆山人,而柴恪是湖廣人且是吏部左侍郎,韓爌是山西人又是刑部左侍郎,這三人來足以壓住任何聲音了。
當然暗線上,龍禁尉副千戶趙文昭也南來了。對馮紫英來說都是熟人,但越是都是熟人,馮紫英覺得就也是要把事情辦漂亮。
預計朝廷的這支特派使團到南京還要半個月時間,這半個月裡,自己就要和孫承宗把基本處理方略拿出來。
龍禁尉已經悄悄在行動了,一些重要人物的行跡早已經被鎖定,如果有異動,可以提前抓捕。
另外駐紮在南京、揚州、蘇州、杭州等地的駐軍也都抽調了出來一部分精銳,加上水師水兵營,隨時準備配合行動,對敢於借機生亂的這些地方豪強予以毀滅性的打擊。
但要解決這些豪強家族不是難事,但是如何迅速提供朝廷想要的東西,如何平安穩妥地將鏟除這些豪門家族帶來的影響化解於不動聲色之間,這才是最考校人的。
朝廷所需要的錢銀,要足夠分量,要快,平穩解決,意味著要有人迅速來接管這些豪強在各個領域和產業中份額,是地方不受太大影響。
比如唐家在鬆江,就是最大的船商,除了走私,南彙那裡二十多條船要進出長江運貨,他還是蘇州吳淞口吳淞船廠的第一大股東,鬆江府三成貨運都是唐家掌握,一旦覆滅,誰來迅速替補彌補?
還有陶家,其家族擁有的一萬多畝土地,一旦陶家被鏟除,那麼這一萬多畝良田如
何最快速度賣出一個最好的價錢,一樣需要精心策劃和足夠的人脈。
所以馮紫英在第一時間也發出了召集令,召集的對象自然是江南商人,這個時候選擇北地商人不是好主意,隻會激化矛盾,甚至引起地域之爭,而江南商人,那就好辦許多。
「翁公,蘇公,好久不見,彆來無恙啊。
馮紫英笑吟吟地降階相迎,讓翁啟明和蘇正弦都是受寵若驚,這一位官越做越大,卻是越發謙遜親善了,這才是真正的大人物。
「何勞大人如此翁某和正弦都不敢登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