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從寧國府開始,就是因為寧國府譚氏一族最強悍的族長譚宗正死了,而他的兒子譚養浩恰恰又是一個難堪大任的角色。
正因為如此,現在寧國府那邊因為譚家原來強勢霸道的作風強壓下來的許多後遺症都開始爆發出來。一切未曾從譚家壯大獲得利益甚至利益受損的其他宗族自然就要開始反彈了。
尤其是在隱隱覺察到朝廷要對江南來一輪調整的趨勢下,很多人就要找上門來求合作了。
可以說,即便是沒有甄家的合作,馮紫英也可以在寧國府裡找到足夠堪用的合作者,一樣可以已經陷入困境的譚家掀翻。
但有甄家的合作,可以更遊刃有餘更完美地將譚家拿下,順帶清理出一幫與譚家這麼些年勾搭牟利的官府要員們。
「你說到譚家把幾任知府都拉了進來成為了自己人,除了姓邵的,現任知府楊文棟也應該入彀了吧?」馮紫英從最靠近的開始著手。
南直隸諸府,哪一府都不簡單,能騰挪出一個知府位置,也算是為朝廷貢獻。
另外馮紫英當然也有私心,自己還有那麼多同學、親舊等著安排呢,北直、陝西都有不少,如果能借著這個機會來安插一二,當然是好是。
寧國府要說有多發達繁榮,說不上,但地理位置還不錯,地盤也有六個縣,人口也不少。像蘇州、揚州、杭州、湖州這些地方馮紫英也想插手,但伸得上手麼?
這等一等一的地方,知府這樣的重要位置,哪一個背後沒有內閣重臣或者六部尚書的支持?哪一次調整不得在朝中博弈一番?
哪裡輪得到馮紫英這等小字輩來置喙?
若是同知、通判這類位置還可以想一想,知府就彆去做夢了。
也就是像寧國、池州、廣德、安慶這一類在南直隸地區算是接近邊緣的府州,自己借著這一輪在江南立下大功,博得朝廷歡心,看看能不能借機推舉一二了。
即便這樣,都還得要看顧秉謙和柴恪他們來了之後如何運作了。
「楊文棟是永隆八年來擔任知府的,四年了他能坐穩,豈會不和譚家合作?」甄寶琛冷笑,「不過譚宗正死之後恐怕態度有所變化,不過既然已經下水,要舍棄其中利益,那也很難了,譚養浩也在刻意討好對方,去年還送了一對雙胞胎歌伎給楊文棟,據說去年還有一個替楊文定生了兒子,······」
「也就是說現在楊文棟在和譚家的合作過程中已經不像原來譚宗正時代居於配角地位,而漸漸占據主動了?」馮紫英若有所思的摸了摸下頜。
「算是吧,現在寧國府那邊的鹽利,基本上是甄家、譚家、楊文棟五三一分成,另外一成得給都轉運鹽使司那邊打點,····.."
說到這裡,甄寶琛瞥了一眼馮紫英,她知道馮紫英三房正妻林氏就是前任兩淮巡鹽禦史林如海之獨生嫡女。
馮紫英沒有理睬對方,巡鹽禦史若是沒有點兒油水,誰會去打破頭爭?
而且還可能要被主流士人疏遠成為皇帝私臣的風險,一旦踏入就再無複有重歸主流士人群體的可能。「原來譚宗正時,你們怎麼分潤?」馮紫英再問,他需要搞明白這等私鹽暴利的大致分潤規則。
「四四一一。」甄寶琛略作猶豫,「也隻有寧國府是如此,其他基本上都是五三一一,當然過哪個地方上能把知府這些官員搞定,隻給半成,那也是他們的本事。」
由此可見,都轉運鹽使司衙門那邊一成之利也是慣例,畢竟不僅僅是巡鹽禦史,還有運使、副使等一大堆衙門官員。
從寧國府開始,常州辜家,湖州徐家,鎮江連家,廣德陳家,甄寶琛都開始一一道及。
馮紫英要的不隻是這些甄家和這幾
家的利益糾葛和分利問題,還包括這幾家和地方官府官員勾結的問題,另外也還涉及到了都轉運鹽使司衙門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