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看下章下章下章, 不要屏蔽作話
夏琛的培養盤裡秧苗剛冒出個尖尖,就到了他該去上學的時候。
夏老爺提前帶夏琛和南哥兒去縣城裡, 買了筆墨紙硯。
夏琛以前跟他娘去過鎮上外婆家,還是個阿飄的夏琛飄起來,把小鎮子看了個遍,說是鎮子,其實也十分破舊, 就是比村裡多了些店鋪,青磚瓦房更多些,隻有一條主路是鋪了石板,其他都是泥巴路。
縣城稍微好一點兒,有兩三層的小高樓, 大部分路都鋪了石板,但比起夏琛想象中的繁華盛世, 還有很大的差距。
不過不著急, 等他去了京城, 總能看見這個時代最繁華的一麵。
第一次去學堂,是夏老爺趕著牛車送他們去的, 除了夏琛和南哥兒的書箱,還有給先生送束脩。
以前夏琛看電視的時候的, 裡麵動不動幾萬幾十萬兩白銀,好像錢少一點兒都不配拿出來演一樣。等真的到了這個時代生活, 夏琛才理解銀子的購買力有多強, 也明白了為什麼讀書人少, 真的是供不起。
他和南哥兒兩個剛啟蒙的小學生,每月學費一人五百文,去買筆墨紙硯,最便宜的紙都要好幾十文一刀,光送他們上學,還沒說學到什麼,家裡已經花出去幾兩銀子,普通的農人家裡,一年也不見得能攢下這麼多錢。
但是在古代,讀書隻要能出成績,就是一項回報率極高的投資。中了秀才,便是國家養著了,每個月發糧食。若是不打算再考,開個學堂教教小學生,光收學費就能活得無比滋潤。
孟秀才家是個頗為雅致的小院,小兩進,內院住著孟秀才家人,外院隔了最大的一間屋子做學堂。可惜夏琛沒有小師妹,隻有一個才五六歲虎頭虎腦的小師弟。
簡單問過幾句話,確認兩個孩子智力沒問題之後,孟秀才便收下這兩個了這兩個學生。
孟秀才才開的蒙學,名聲不顯,夏琛南哥兒兩個,再加上小師弟孟明峻和另兩個學生,也不過五人。另三個已經學了幾月,進度不同,孟秀才便先教一邊,布置了學習任務,再教另一邊。
南哥兒被親爹按頭種了幾天地之後,哭哭啼啼地悔話說想去讀書,畢竟不讀書也挨了打,種田的辛苦已經體會到了,或許先生能打的比他爹輕一些呢
可憐娃上個學跟要上戰場似的,戰戰兢兢時刻做好挨揍的準備,結果先生的脾氣出乎意料的好,南哥兒慫了半日,又恢複了往日的活力。
中午吃的是自帶的飯食,初春天氣尚冷,各家給孩子帶的都是不帶湯水的蒸餅之類,煮個雞蛋便是加餐了。
孟先生吩咐家裡的婆子燒了熱水分給學生,夏琛一邊用自己搖搖欲墜的乳牙跟硬邦邦的蒸餅較勁,一邊在心裡琢磨著得想法子改善夥食。
夏琛和南哥兒就這般開始了自己的小學生生涯,孟先生是個頗有才學的人,夏琛從他平日的舉止談吐猜測,他這位先生應是出身世家,隻是不知怎的,到了他們這個偏遠小城落戶。
不過不管什麼原因,孟先生學識好見識廣,對夏琛來講是件好事。大概因為夏琛有一些底子,自製力和反應能力也超出一般孩童,又是孟先生收下的第一批學生,孟先生頗為器重,平日教學對夏琛多有留意,明明是和南哥兒一同進學,夏琛的學習進度很快超過南哥兒,又把另兩位同學甩在了身後。
因為孟先生好像格外看好夏琛,問過他卻有科考的意向之後,給他改了個名字,用回了他的原名夏琛。
用孟先生的話說,總有些迂腐的文人,標榜什麼視金錢如糞土,文人不可愛財。若是夏琛考試撞見這樣的考官,光他名字就得給他添些不必要的麻煩。
對此夏老爺和夏夫人都接受良好,先生可是秀才,取的名字能不好嗎元寶做小名就是了,在家中一樣能喊。
夏琛如饑似渴的吸收著一切外界知識,他問,孟先生也願意給跟他講。他其實並不喜歡背那些文章,但是他想看一看,既然已經來到這個世界,他想看看這個世界是什麼模樣,想見一見孟先生口中繁華的帝都,也想讓他爹娘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
夏琛也說不清這個時代到底算古代的哪個時期,聽先生講古,除了最遠的神話中隱約有熟悉的神靈名字出現,其他名人的名字都不是他知道的。
好似一個完全架空的時代,但是又能找到許多相似之處,這裡曾也有個漢朝,他們也都稱漢家子弟,大地上有兩條哺育了生命的母親河,科舉和八股早已施行數百年。
中原大地一樣周圍環伺著或友善或仇恨,或臣服或敵對的各方勢力,但是沒有外族能入侵稱霸中原,也沒有過公主和親,不管是前朝還是現在正當鼎盛時期的大安朝,漢家子們活得驕傲而血性,從不曾對侵略者彎下脊梁。
夏琛特彆喜歡聽孟先生講古和描述其他風物人情,但是孟先生很快發現自己學生的興趣跑偏了,於是隻有他功課完成的特彆好的時候,才會給他講一會兒。
在這個娛樂匱乏的時代,這一點點聽書似的樂趣,是夏琛每日苦讀的巨大動力。
就連他培育的秧苗,在發現他爹比他照看的好多了的時候,就果斷托付給他爹了,隻時不時去看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