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第五十章(2 / 2)

這次的夢中,他夢到柳平去聽泉山玩時,無意間去了杜樂賢家,杜樂賢對他十分喜愛,將他收為關門弟子。

卻沒有教柳平自己的成名本事,也就是書法與詩詞,而是悉心教授柳平武術與排兵布陣方麵的知識。

情同親手足的表弟能有這番機遇,沈卓十分為其感到高興,在青山書院潛心苦學三年後,他成功考取狀元,卻因在朝堂上沒有根基,被分到偏僻縣城當縣令。

知道京中那混亂的局麵,他隻為這個安排感到慶幸,並不覺得委屈。

可是很快,朝廷就發生了一件影響深遠的大事,皇上駕崩,太子登基,各地迅速湧出多支武裝,打著勤王、清君側的旗號起義。

不久後就有消息傳出,剛登基繼位的新帝禪位於康王後不過數日,就暴斃而亡。

康王繼位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下旨加征賦稅,讓本就背負著沉重賦稅的百姓更加不堪重負,有些百姓甚至寧願舍棄自家的田業當流民。

可是即便如此,也是朝不保夕,還會隨時都有可能被抓壯/丁。

沈卓頂著重重壓力,堅持不給自己治下的百姓再攤派那些苛捐雜稅,惹得上官不滿。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柳平極力慫恿他也跟著起義。

兄弟二人一文一武,竟在短時間內,就成功打下一片天地,因他占下哪裡,就鼓勵當地休養生息,恢複民生,成功得到民心擁護。

當其它自立為王隊伍爭得你死我活,所到之處會讓當地變得更為民不聊生時,他倒是憑借這種方式,得以逐步發展壯大。

夢中並沒有顯示那些具體的細節,卻會突顯一個個關鍵節點,例如他考取狀元,在柳平的勸說下,再三思慮過後,終於決定起義等場景,都讓他在夢醒之後印象深刻。

沈卓敢對天發誓,現實中的他對朝廷隻有感恩,絕對不存在反意,可他實在不明白,自己會做那樣的夢。

而柳芳已在年前與陳秀傑順利成親,因陳秀傑有意去京中參加工部的木工選拔,夫妻二人這次會隨他們一起上京。

所以他才會試探著問柳平那個問題,柳平堅定擁護大安的反應,也不出他的預料。

可是夢中的柳平對朝廷的憤恨,尚曆曆在目,這一切更加讓沈卓感到迷茫,想不通自己為什麼會遇上這種事。

而他在夢中學到的那些東西,包括一些治理地方的施政經驗,也都是真的。

可是大安如今可謂是一派興盛繁華,朝廷不僅花大價錢在各地修路鋪橋,修建各種水利措施,極大的增強了各地應對各災害的能力。

朝廷甚至還免去讓百姓不堪重負的人頭稅與徭役,減免賦稅的力度之大,可謂是史無前例。

在這種情況下,朝廷還能增加大安軍隊防務的投入,近兩年來,邊境與沿海地區頻有捷報傳出。

這些讓先帝早年開創的盛世都顯得黯然失色,連各地的匪徒都消聲匿跡,更加不存在什麼起義造/反的跡象。

所以沈卓實在不明白自己的那些內容詭異的夢,都是從何而來。

確定不僅他自己,連柳平也與夢中的心態截然不同後,沈卓決定將夢中那些內容全都拋之腦後,遵照本心做現實中的自己,再不去糾結那些夢中經曆與現實中的不同。

做出這個決定後,沈卓那一直有些茫然無措的心,終於徹底踏實下來,人也真正變得更沉穩與通透。

按照約定的好日子,提前兩天帶著家人去陳陽府,住到懷安客棧中,等著與懷商隊一起上京。

每次的會試主考官,都會引發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何殊心裡明白他們都在爭什麼。

拉幫結派的現象在她的打壓下,現已變得更為隱蔽,她知道是這頑疾,不可能徹底消失。

但她會將之逐步分化,讓他們變得不成氣侯,不會給他們留下可以繼續發展壯大,成長為龐然大物的機會。

所以何殊等到他們爭到後來,在私下裡達成某些利益置換與共識後,才讓正寧帝當眾宣布,他已將幾位書院的山長招入京中,令他們秘密出題,共同主持這場會試。

這出人意料的一招,讓朝堂上的眾人都有些措手不及,也瞬間引起大臣們的質疑與反對。

“陛下,這怎麼可以?參加會試的生員基本都來自各大書院,讓那些山長主持會試,難免會有所偏袒,而且他們很了解自家學子的情況,在出題時,也容易出現不公現象。”

“是啊,陛下,科舉取仕關係重大,不容出錯,此舉從無前例,實在不可輕易改動規則。”

“請陛下三思!”

對於這些大臣而言,這是侵害他們利益的一項改變,當然不能,也無法接受,所以反對的情緒十分激昂。

這些大臣們的抗議反應早在預料之中,隻是正寧帝態度堅定的回道。

“眾卿的顧慮,都很有道理,朕也曾反複思量過,但是朕相信幾位山長,他們雖然沒在朝中任職,卻都是飽學之士,教育經驗豐富,也為朝廷提出過許多極具建設性的意見,朕認為他們有能力勝任此職。”

那些官員出題循規蹈矩,已然形成固定模式,何殊如今想要做的就是打破這種現有的規則,逐步給科舉增添一些新變化。

等到大家慢慢習慣並適應那些變化,尤其是今後的這些官員都會在這些變化中成長,等到她將來要對科舉做些較大的調整時,受到的阻力肯定會比較小。

挖牆角從來都是一個需要耐心的漫長過程,何殊曾經是個急性子,可是這輩子的出身與所處位置,都不容許她急。

如何把握好做事張馳有度的分寸,是需要她用心研究一輩子的大事。

已邀請入京的幾位山長都是人品道德確定可靠,才學絕對不輸朝堂上的這些大臣們的人,畢竟能在朝堂上走到高位,這些大臣們往往都更擅長權術。

由他們出題並主持會試,固然是一次新嘗試,也有用來對付朝臣的政治目的,但是何殊相信,他們一定能給科舉帶來一些更純粹的東西。

為了確保不泄題,不會出現他們出的題對自家學子有利的現象,是由正寧帝給他們指出命題範圍,讓他們每個人都在相應範圍內出題。

到考試那日,再由正寧帝指定的人在考場當眾抽取幾道考題,確保在沒有解開封條前,不會有任何人知道確切的考題。

在此期間,幾位負責出題的山長也處隔離狀態,沒有機會與任何人打交道。

所以正寧帝在麵對眾位大臣的質疑與反對時,表現得底氣十足。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