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第一百一十章(2 / 2)

何殊笑著安撫道,“父皇不必為此感到有壓力,事關大義,先帝必須要為他做下這些事負責,也為警惕後來者,我們絕對不能讓先帝開這個壞頭。”

“到時候,後麵的皇帝都跟著有樣學樣,你改一段,我改一段,這曆史還有什麼可信度?若連曆史都不可信,在這個世上,我們還能相信什麼?”

這話提醒了正寧帝,剛知道自己竟被假曆史所蒙騙時,那種讓人難以接受的巨大衝擊與無措,讓他印象深刻,再想象一下太子所說的那個混亂局麵,頓感毛骨悚然,下意識點頭。

“所以我們必須要讓先帝為自己的行為付出應有的代價,我們爺倆還要引以為戒,為後麵的皇帝帶個好頭,要坦然大度地接受世人對我們的一切客觀評價,不去乾涉史官們的記錄,不去做那些為自己粉飾聲譽的事,以免貽笑世人。”

想想先帝自認算無遺策,為此付出巨大代價,最後不僅沒能如願以償,還為自己添上新罪名的行為,正寧帝深以為然的點頭。

“是啊,先帝真是一步錯,步步錯,最後放落到如此地步,真是讓人……唉!”

正寧帝覺得,先帝犯下的一個最大錯誤,就是選了自己當繼位者,然後被自己的太子給毫不留情地揭老底,連塊遮羞布都不願意給他留。

她與正寧帝恢複那段曆史真相的態度堅定,那些大臣肯定不敢陽奉陰違,甚至還要懷著將功折罪的心態,全力以赴,確保能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這件事。

這便是何殊再三思量過後,沒有選擇借機發作高崇禮等人的原因。

而這件事雖然重要,但也隻是她所要處理的諸多事務中的一樁。

文山府的善後情況,大安境內其它區域在去歲冬季所遇到的難題,遭受的損失等奏報,都已抵達京中,她都要親自過目,並作出相應的批示。

按照以往的慣例,在沒有出現大災難的情況下,這些其實都可交由內閣與尚書省處置,再報給正寧帝知道一下就行。

可是何殊不放心,寧願自己累些,也要親自批示,因為她很清楚上麵的態度,會直接關係到相關事務的處置流程與效率。

而那每份奏折中提到的相關受災事件,可能隻涉及到三五個家庭,或者隻是三五個人,相較於一個龐大的國家而言,好像算不了什麼。

隻有曾經身為普通百姓中的一員,才能知道,那些對上位者不值一提的小事,對於某個家庭,或是某個人而言,嚴重程度大過天。

與此同時,領到校對書籍工作的何昌逸,根據自己領到的任務,找來宮中現存的版本,開始翻看的同時,進行逐句逐字的比對工作。

理山國本是大安的山陽行省,被叛逆占去自立為國一事,給何昌逸帶來的衝擊也很大。

瑞王一係雖被先帝逐出皇室宗族,貶為庶人發配邊關,可是誰也改變不了他們本是皇族何氏出身的事實。

所以何昌逸雖在經曆那場變故後,雖然不再以皇孫的身份自居,可他對大安的感情,絕對比一般人更為深厚,那是出身帶給他帶來的特有的歸屬感與認同感。

山陽省被叛逆占去,讓大安的疆域變得不再完整的真相,本就是件讓大安都會感到意難平的事,何況是他,對此當然是更為憤怒與不甘。

不過除了得知真相後的這些正常情緒反應,何昌逸還有滿心的疑惑,按年齡算,他的父親肯定知道這件事,可是他父親竟然不曾跟他提起過與此相關的隻言片語。

這讓何昌逸感到百思不得其解,因為他十分確定,自己的父親是位非常有血性,對大安非常有感情的人,不會是可以無視那段曆史真相被人徹底抹去的人。

可惜他的父親現已出海遠去,讓他想要寫信詢問一下這段過往的機會都沒有。

想到已經出海遠去的父親,何昌逸的心情就不免有些低落。

他皇叔果斷做出要恢複那段曆史真相的決定,勢必會有損先帝一世英名,從理智上講,他不僅讚成皇上的決定,還很支持與欽佩。

隻是作為先帝的孫子,如今要親自參與到這件事情中,對他而言,其實也是種壓力,不過何昌逸絲毫沒有要退出的想法。

因為他很清楚,就算所有人都知道皇上做出這個決定,有利於大安,能惠澤千秋後世,但是皇上作為先帝的繼承者,這般置先帝聲譽於不顧的行為,勢必會為他招來許多非議。

與此相較而言,他這個已被貶為庶人的先帝皇孫所承受的那點壓力,可謂是不值一提。

正為自己的父親已出海,無法為他解惑感到遺憾的何昌逸不知道,他的父親此刻已登上距離幕浮島不算太遠的一座島。

看到島上幾個身穿幕浮島人服飾,身高長相與大安存在少許差異的人,前來大禮參拜他這主公,瑞王端著王爺應有的姿態矜持的應付了一番。

讓幾人退下去後,瑞王才問出自己的疑惑。

“趙大將軍,這些人,是怎麼回事?”

趙晉仁才微笑著為其介紹道。

“這些都是上麵提前為王爺準備的人手,他們都是在幕浮島上活不下去,想要逃到海上尋找一條活路的亡命之徒,共有三千餘人,將會成為王爺此行的重要助力。”:,,.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